张玉胜
“单独二胎”政策一公布,即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卫计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翟振武教授介绍说,“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根据有关生育意愿调研,上述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大约50%至60%愿生育第二个孩子。(据11月17日《华商报》)
隔三岔五就被舆论热炒一回的“单独二胎”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不过,面对此项体现人心所向的利好消息,人们并没有表现出一边倒的皆大欢喜,许多人反倒陷入“生与不生”的矛盾纠结。民调显示,至少有40%符合条件的夫妇并不打算生二胎。尽管其谨慎态度不乏各种理由,但此举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生育观的务实与理性。
盘点人们“不愿生”的理由,多半出于对养儿成本和生活负担的忧虑。尽管这种纠结不无几分迫于压力的无奈,但其实质却是对育儿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和在意。
随着计生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早已被优生优育的时代新风所取代。注重孩子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成为人们对生子、育儿、人生等生活概念的新解——宁可少生,也要优育;不但要过日子,更要过好日子。这种对生育观念的理性解读,契合了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的初衷。
不过,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现实,考虑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单独二胎”政策的宏观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即使从微观层面考量,鉴于时下“独生子女”对孩子和家庭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放开“单独二胎”同样不失为“优生优育”政策的合理延续。孩子们在“有伴儿”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或许对其性格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不无裨益。因此,符合条件的夫妇更应从多个层面认知“单独二胎”的政策善意。
尽管“生与不生”乃公民权利,但透过人们对“单独二胎”的不同反应,政府还需认真反思,尤其要注重与此政策推行的配套措施衔接,降低生育者的压力和成本。这不仅是将好事办好的政策落实之必需,更对巩固计生成果、放大和弘扬理性生育观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