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才
离开南京20年的老同学前几天重返他的出生地——老门东箍桶巷,发现这里已经成了继夫子庙之后的又一旅游景点,在围绕箍桶巷至中华门城堡以东的15万平方米内,复建了韩复兴、谢馥春、鸡鸣汤包等一批老字号和知名小吃店;建筑上,清末民初的门栋雕饰,石方门槛及满目的青砖飞檐都一一再现。但他逛完新“老门东”后,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最后一拍额头,原来,这里丢失了他小时候最常见的老门东“符号”——马桶。
老同学记忆说,上世纪50年代的老门东由于公厕稀少,几乎每家都有马桶,每天清晨,在居民稠密的老门东,不时传出有节奏的刷马桶声音,太阳一出,每家门口清洗后的马桶便大盖架小盖支在那里暴晒。那时,外地人到门东,都把马桶沿街晒当作奇景。
同学的记忆不禁让笔者顿生感慨。复建后的老门东,情景大约以清末民初为原型。既是“建旧”百年前的其景,不妨从老城南的标志性符号着手。由此,笔者想到了无锡复建的水浒城、三国城。武氏家门口,连武大郎收摊挂斗笠的钉子都是按小说里描述的形状复原的。此外,两城内,每个茅草屋下的藩篱、每个家门口的拴马石、盛放马粪的粪桶均是按明代原样“重现”,还刻意“造出”斑驳的痕迹……这些“建旧”细节真实再现了历史,给今人以强烈的穿越感,也使原本用来拍影视剧的外景地,成了当今一大旅游胜地。
今天老门东的“情景再现”,本是让世人回味百年前的历史情形,既然是“复旧”,老字号们和南京白局、评书等固然要历史重现,与之相匹配的旧幌子和民初时的招贴画也该有所再现。至于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马桶,虽然没必要真的在老门东上演刷马桶的场景,但至少可以用雕塑、旧照片等形式进行再现。
修旧如旧,这大约该是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老门东多些老城南的符号,总比出现咖啡屋、酒吧等老门东从没有过的东西更显真实,也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