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京华时报:少年宫搬迁 景山更开放

刘乃康

2013年11月19日08:51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少年宫搬迁 景山更开放

少年宫虽然搬迁了,但“遗址”尚在,将来作为景区开放,景山的园区实际上“扩大”了,更丰富、更开放了,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教益。

昨日,北京市少年宫正式搬迁,自此,这座历经57年、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北京最著名的一处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迁入龙潭湖畔的新址。而寿皇殿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也将随着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文物保护政策,恢复她本来的面貌与宁静。

57年,几乎与我同岁。少年宫刚一成立,当年就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估计很多已到了古稀之年。因此,完全可以理解,那些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孩子们,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毕竟,57年,20多万人的青春年少,一拨儿一拨儿地挥洒在这里。更甭说还有许多早就知道这个少年宫,却无缘来此活动过的孩子们,我就是其中一个。

说来遗憾,小时候我刚知道景山少年宫的时候,不到两年就“文革”了;而等到少年宫恢复了她往日的功能与欢笑之后,我又已走入了社会。因此,对绝大部分我这个年纪的北京人来讲,景山少年宫那片红墙绿瓦,其实一直是个神秘的遗憾所在。说神秘,是因为早就听说,当年的庄则栋,就是从这里开始“两面攻”,横扫东西南北;而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竟与之无缘。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能就是“羡慕、嫉妒、恨”吧!

不过话说回来,57年中20万个孩子,就整个北京人口来讲,并不在多数,大多数孩子能去的,可能就是分布在各区县、包括各街道的“少年之家”。

我小时候,东大桥的路口东北角一带,就有个规模颇大的“少年之家”,当时是农业部的职工宿舍,是由一大片标准排子房组成的一个超大院落。“文革”前刚上小学的那两年,我几乎天天一放学,就跑到那去,或是打乒乓球,或是看小人书。

那儿还有个规模不大的礼堂。礼堂平日不演出时,就当图书借阅处。通常是从东门进去借一本书,坐里面看完了还书出西门,每次只能借一本。饶得为多看几本小人书,我每次去都不知要围着礼堂绕多少圈。那时的课外活动和看课外书,真的是完全凭兴趣,没有高考和家长逼着,哪像现在这孩子,完全让“功名”给绑架了。

现在的朝阳北路地铁6号线,当年是一条大河,从东大桥一直通到通县,两岸垂柳依依。我说的那个少年之家,就在河的北岸。几年前我偶然路过那里,想进去看一下,没成想当年宽阔的操场和街道早已不见踪影,一幢幢老式的六层砖混楼,挤挤巴巴地堆在一起,看得我这一个堵得慌。

由此,我劝那些对少年宫搬迁颇有些不舍和惆怅的朋友们:咱感叹两句也就得了,没必要过于伤怀。别的不说,少年宫虽然搬迁了,但“遗址”尚在,将来作为景区开放,景山的园区实际上“扩大”了,更丰富、更开放了,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教益。话说回来,有着“少年宫情结”的一代人,有时想找点年少时光经常活动的遗迹遗存,都没地方踅摸去。哪天后辈们来参观,也知道当年的少年宫是一副怎样的模样,这也是留给后代的一种教育资源吧。

新少年宫哪天开馆呀?我琢磨着我该看看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