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
“去年光棍节,我媳妇网购花了 两万三,买了三箱面膜,到现在还剩着呢。”吉林长春80后的小张和妻子都是白领,生活条件挺不错的,但是妻子什么都买,让他有点受不了。这不,今年为防止媳妇“双十一”再买没用的东西,他提前把媳妇的银行卡和信用卡都“没收”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光棍节”这样一个“节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人气不断上升而变得异常火爆,以至于上演了疯狂拉动消费的传奇,带来了无穷的商机与活力。从网购到实体,从现实到虚拟,“光棍节”都成了商家借机挑起消费者“血拼”的好机会。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光棍节”再度点燃了电商大战,从之前的淘宝与京东的“双雄会”,到时下的“群雄纷争”,处处弥漫着硝烟之味。11日13时4分,天猫成交额突破191亿元,仅用13个小时就完成去年“双十一”全天支付宝总交易额。
我国现有成年单身男女1.8亿人。当“光棍节”与婚姻挂钩时,必然承载着强烈的情感寄望,并因此转化成消费欲望。从某种角度讲,以“光棍节”的名义去放纵自己、表现自己和证明自身的存在,便是“光棍节”热起来的诱因,连其他与光棍无关的部分人,也因此深受感染而被裹挟其间。
商家正是看中这样的机会,把商业炒作的手段运用到了极端,并因此放大全民性的消费欲望与冲动。很多人在降价促销的引诱下,不自觉地加入并成了购物者。随着购物欲望的增加,购物群体的增加,“光棍节”成了名副其实的消费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或购买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或举办一次聚会,或集结光棍同盟党。在各种形式的创意之下,“光棍节”日益变成了消费主义的平台,并因此让商业炒作大展拳脚。
婚姻不确定性的增加,加剧了部分人对婚姻的恐惧,“光棍节”也成了一种集体焦虑的集中发泄。很多时候,人往往看不清别人也认不清自己,更难以找到方向,随波逐流也好,自我需要也罢,倾情于“光棍节”,给消费主义的蔓延提供了空间并轻易被其俘获。
事实上,每每“光棍节”一过,总会有人反思“谁绑架了自己的光棍节”,其实“绑架者”正是自己。在消费主义的引诱、从众心理的挟持和商业炒作行为的助推下,“光棍节”已成消费主义的马甲。
从某种意义讲,“光棍节”狂欢的背后,折射了个体存在的危机感,折射了群体性的焦虑与躁动。我们不妨少一些浮躁和冲动,多一些冷静和理性,让健康消费成为“光棍节”的主流,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使“光棍节”成为生活的亮点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