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河北日报:靠什么消解“曹鼐不可”的纠结

安人和

2013年11月11日13:5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靠什么消解“曹鼐不可”的纠结

宁晋县有位历史名人曹鼐:明宣宗宣德八年状元,正统五年入阁,参预机务,正统十五年于“土木堡之变”中殉国,谥文忠。曹鼐为相10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史称“内刚外和,通达政体”;“明敏爽朗,临事果断,能言善辩。王振专权,人莫敢忤,杨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

曹鼐既是一位重臣、名臣,也是一位能臣、忠臣,但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其早年身为小吏时的一则故事。史载:“曹鼐为泰和典史,因扑盗,获一妇,甚美,目之心动,辄以片纸书‘曹鼐不可’四字火之。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自此以后,“曹鼐不可”就成了自觉抵制诱惑的代名词。

每想起这则故事,就会在深深敬佩曹鼐自省、自警和自律的同时,感叹外界诱惑之强:面对美色,品行高洁如曹鼐者,居然会意马心猿,且在“可”与“不可”间痛苦纠结数十次!就不自觉地替古人担忧:假如女盗的姿色再美几分,假如二人单独多处几夜,曹鼐还能不能做到“不可”?

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因为事实已经证明,面对诱惑特别是巨大的诱惑,很多人并没有选择“不可”,否则,“曹鼐不可”这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也不会成为千古佳话。有例为证:唐代宗李豫年间,左仆射张延赏了解到一件重大冤案,叫狱吏十天内了结。没想到第二天就看到公案上有个帖子,说要用三万贯钱,请他不要过问此案。张延赏气愤地将帖子扔到地上。第三天,帖子上的钱数增加到了十万贯,于是张延赏便立马“照帖行事”。家里的子弟询问原因,张延赏说:“钱十万,可通神矣……”这就是典故“钱可通神”的来历。

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女贼,险些让一位未来的状元宰相名节不保;十万贯铜钱,就让一位堂堂的左仆射徇私枉法。可见,在巨大的乃至寻常的诱惑面前,自律往往并不足持。于是又动心思替古人分忧:如果明代时就有“不得单独执法”、“不得押解异性犯人”之类的制度规定,典史曹鼐自然就不会陷入“可”与不“不可”的纠结;如果唐代的左仆射没有“一言兴狱、一言平狱”的特权,张延赏也许就不必面对“钱三万、钱十万”之类的诱惑……

对于为官者来说,不管是区区典史,还是堂堂仆射,只要权在手,就会有种种诱惑。抵制诱惑,需要像曹鼐一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知道“不可”,做到“不愿”。但单纯依靠自律并不牢靠,从根本上说还需要以各种严密的制度,将为官者与外在诱惑隔离开来,使违规者“收钱十要,必见鬼矣”,从而实现即使有人“想”也“不能”、偶尔“能”也“不敢”。如此才能让曹鼐们真正摆脱内心“可”与“不可”的纠结。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比单纯地赞美、记取“曹鼐不可”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德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