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华日报:更严处分才能杜绝“处分白条”

李玉伦

2013年11月07日15:28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更严处分才能杜绝“处分白条”

日前,商洛市纪委对两年间发出的176份纪律处分进行抽查,发现有15个处分决定被“打白条”。这些“白条”包括,洛南县委组织部将经贸局受到行政记过处分的一名副局长评为称职;洛南县教育局将一名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中心校辅导员评为优秀;山阳县教育局将一名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人员评为优秀;洛南县财政局给林业局一名受到行政记过处分的股长发放了年终奖;商南县财政局给经贸局一名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干部发放年终奖,与另一个也受到处分的干部合计多发2892元;商州区住建局原副局长叶某2011年7月受到行政撤职处分没有执行,市纪委检查后三次督促至今没有纠正等。对此,商洛市纪委督办执行10个,还有5个正在督办执行,同时解除17个“超期服役”处分决定。 11月5日 华商网

一说“打白条”,不难想到个别地方政府公款吃喝赊账、甚至赖账的劣行。而陕西商洛市纪委抽查时却发现,有的地方竟将“打白条”手段,用在了对付党纪政纪处分上。

商洛市政府机关一干部说得明白:有些受处分人他都认识,他们知道有些处分就是为了“应付”上级和公众的质问,有些是考虑人情关系,有些是为了干部的成长等原因,对处分喊得响,但私下就悄悄藏匿起来。

从这位干部的“自白”中,我们不难发现病灶所在:地方敢“欺上”,首先在于许多纪检部门对处分执行过程缺乏监督。比如商洛市纪委近日发现的这些问题有的已存在两年,如果没有此次抽查,仍然会被长期瞒下去。现实中,处罚决定往往也只是“一纸送达”,之后由当地官员“看着办”。而地方官员间有太多人情、利益瓜葛,有的甚至还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担忧,当然能掩盖就掩盖。而至于“瞒下”,就是更随心所欲的事了。再者,是不是有些处分本身就是“假处分”,就根本没打算来真的?或者只是为了糊弄上级和群众的一个把戏而已?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种“处分白条”不是存于某一地的个别现象。早在2001年年初,辽宁绥中县纪委对1998年至2000年作出的处分清查同样发现,一些党纪政纪处分被打了“白条”:对3名正科级干部的处分决定,居然没在任何会议上宣布过;两名受到开除党籍、降级处分的干部居然还在享受处分前的工资待遇。2004年,安徽阜阳决定撤销劣质奶粉发现地工商所正、副所长职务,但之后有媒体发现,这几名人员一直在正常上班。当地官员也说得明白:上级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迫于压力”,为了“应付上级”。

这种“处分白条”的存在,无论是应付上级还是糊弄百姓,其影响都是恶劣的;无论是出于法规的严肃性,还是维护上级部门的威信,都不应予其存活的土壤。

从以往案例来看,“处分白条”被曝光后,往往只是将决定“补充执行”,鲜见对“白条炮制者”们的问责,这无疑等于变相纵容了这种官场“潜规则”。如今,不妨借商洛市问题之机,严查每张“处分白条”背后的违纪人员,查出一个严肃处理一个。将不执行处分,视作更需严厉处分的严重差错,如此才能刹住对问责处分也“讨价还价”的歪风。 

微博热议>>>

@直播山东:处分“打白条”是如何炼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处分是给公众看的,是骗上级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权钱交易现象,私下利用权力将处分给撤销了。处分“打白条”,这是在愚弄公众的智商,更是对党纪政纪的不尊重。处分可以“打白条”,这样的处分没有惩罚意义,更起不到震慑作用。

@廉石声音:“白条”处分其根在私心。或为应付上级和公众质问掩人耳目;或为考虑人情与人与己方便;或为保护自己防止牵连。决定执行与否,关系党纲政令能否畅通。处分一旦“打白条”,失去的是党纪效果,损害法纪严肃性,助长贪腐气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