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袋取代垃圾桶是卸责之举
从11月3日开始,贵州荔波漳江景区将取消所有垃圾桶,游客随身携带垃圾袋,自行将垃圾装入袋子带出景区。景区负责人表示,这次创建无垃圾景区,是全国首次尝试。(11月5日《贵阳晚报》)
之所以垃圾袋取代垃圾桶,是缘于景区管理方认为,垃圾桶的设立会破坏自然景观的和谐,并且景区内设立垃圾桶,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保洁。这次创建无垃圾景区,是全国首次尝试。此语颇有点自说自话,禁不起推敲。
人们购买门票,进景区游玩,就和景区达成了旅游服务合同,景区要力所能及地为旅客提供良好服务,保证旅客出行快乐。无垃圾景区不是无垃圾桶的景区,更不能把旅客当成一个移动的垃圾桶和环卫工。因为景区内的垃圾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保洁,就让旅客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仅起不到预想的环保作用,反而是将景区的卫生管理职责转化到旅客头上。倘若都因为要花费成本而放弃服务,是否要取消餐饮、游船、缆车诸如此类的项目呢?恐怕还是因为运送垃圾无利可图吧。此外,景区还将针对乱丢垃圾、景区内吸烟制定相关处罚标准,更凸显了管理方以罚代管的粗暴思维。
生态旅游也好,环保旅游也罢,不能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借此取消服务、侵害游客权益的借口。垃圾袋全面取代垃圾桶是景区管理者卸责之举。幸亏只是试点,倘若推广开来,景区是否干净犹未可知,“游客携垃圾同游”恐怕成为又一旅游特色了。(斯涵涵)
“无垃圾景区”是有益尝试
这种做法,可以说很有创意,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有些游客领了垃圾袋却没有用,而是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怎么办?再比如有些游客产生的垃圾用垃圾袋不好装,附近又没有垃圾桶可以扔,最终只能扔在地上,景区又该怎么办?由此可见,“无垃圾桶景区”和“无垃圾景区”是无法简单画上等号的,景区管理者对此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免得到时候因为期望值太高而感到失望,或者是给景区的卫生环境管理工作带来被动。
但是在笔者看来,该景区创建全国首个“无垃圾景区”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该举措可能会遭遇一些挫折,比如一些游客不理解,不配合,还有一些游客嫌麻烦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景区在短时间内的垃圾量增加,卫生环境变差。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未尝不是对广大游客的一种提醒、教育和引导。景区内没有垃圾桶,产生了垃圾怎么办?是扔在地上还是放进手中的垃圾袋里?凡是讲文明,讲素质的游客,显然都应该选择后者。而这个做出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促人自省、教育引导的过程。
当然了,要想打造真正的“无垃圾景区”,仅靠发放一个清洁袋是不够的,为了减少游客在“无垃圾桶景区”乱扔垃圾现象,为了鼓励游客爱护环境卫生,还可以采取惩戒与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