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从政治运行的规律看,越是公开透明,则越是能够吸纳各方意见,并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中,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反之,越是捂得严严实实,则越是容易被某些强势利益群体绑架,也越是容易招致社会公众的质疑
日前有媒体曝出,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召开了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并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其中包括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不过,具体如何改革,因为受托制订方案的四家单位与有关部门签订了保密协议,媒体和公众均未能知晓详情(10月20日《京华时报》)。
民众高度关切的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并轨有了共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吵了这么多年,总算看到了一线光亮,坚冰开始消融,或将改变目前社保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乃至一些体制性痼疾。不过,既然已经达成多项共识,为何还严格向公众保密,听任媒体千方百计在外围打探未必准确的消息?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制度层面的任何变动、取舍乃至宏观走向,都与民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全体民众才是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的主体,是最有发言权和知情权的一方。有关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并在质询、回应、再质询、再回应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加以完善。
有关部门委托不同机构分头设计方案的初衷确实很好,这样也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吸纳不同意见;闭门讨论也未尝不可,但却不应该关闭与民意互动的渠道,更不应该以“走漏风声”为由封锁消息。民众在改革方案制定、讨论和评议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并非添乱,而是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其本身也是改革的组成部分。
从政治运行的规律看,越是公开透明,则越是能够吸纳各方意见,并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中,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反之,越是捂得严严实实,则越是容易被某些强势利益群体绑架,也越是容易招致社会公众的质疑。
养老制度改革确实错综复杂,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使得社会的裂痕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以封闭运行的方式推进改革,将广大民众排除在外,不仅不会消除积怨,很可能还会因为阻力强大而使得改革功败垂成。前不久清华方案之所以遭遇炮轰,并非公开的过错,而恰恰是民众长久以来知情权缺失的一次压力释放。
这些年来,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以及1000万名公务员和3000多万名事业单位人员不承担缴费义务却领取相对高额的退休金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不满。此次启动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本来正是一个消弭不公、寻找共识的机会,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开门改革,以开放、坦诚、积极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层次改革,比如养老制度并轨等,怎能继续关起门来搞改革?
此前,中央编办负责人在谈到行政审批改革时表示,要开门搞改革,公开改革全过程,接受社会的长效监督。这种全程公开的姿态值得赞赏,也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精神。权力需要去神秘化,改革不能闭门造车。期待这种公开透明也能体现在养老制度的改革上,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现实乃至未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