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欣
“很庆幸,这个国庆长假老实待在家里,没有外出上路给祖国添堵,更没有给文明添堵。”每每看见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多少感觉到一些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其实,对许多国人来说,长假期间不出游并不代表不想,而是担心出游便会遭遇“长假综合征”,堵在路上,怨在心里,还不如在家自在。
尽管新《旅游法》被不少人看作是一剂老病新治的猛药,并期待该法的实施能够极大提升长假出游的质量。然而,这个国庆长假放眼大江南北的旅游景点,大都是“堵”字当头、“挤”字当先,加之不文明的现象被集中放大,使得“长假综合征”如期而至,黄金周依旧是一锅“粥”。
治愈“长假综合征”没有“特效药”!拥堵问题和不文明现象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民教育质量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立法的完善与落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让“治疗”的过程延长。“长假综合征”是一个“慢性病”,它的多样性“征象”决定了“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以“逢假必堵”的怪现象为例,新《旅游法》实施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不明显。禁止旅行社安排购物和自费项目虽然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但也使得团费上涨,加之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让不少国人在这个国庆长假期间选择了“弃团出游”,私人机动车辆出行数量的增长反而加剧了道路拥堵现象,这样的连锁反应想必也是立法者当初没有想到的。其实,“逢假必堵”的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凸显的是带薪休假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的深刻问题。在各地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市场竞争激烈、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情况下,短时间、大面积地实施带薪休假,难度的确很大,这恰恰是国情所决定的。只有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问题才可能逐步得到解决。
再把视线转向“长假综合征”的另一个重要“征象”——不文明现象。长假期间,诸如长城6天清理了109吨垃圾、游客攀爬银杏树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新《旅游法》中有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规定的作用似乎还停留在法律义务提醒的层面,对规范人们文明出游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要缓解不文明现象在社会各界引发的焦虑心态,同样需要人们审慎的认知与科学的探索。期望一纸令下文明行为便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本就不现实。只有将矫正社会行为习惯缺陷当作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在教育与立法等多方面进行长期努力,才有可能换来文明的进步。
“所有的社会走向文明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些发生在某些大陆游客身上的不文明行为,在30年前都在台湾人身上发生过。”近日,龙应台针对一些大陆游客在台湾的不文明行为所说的话,展现了一种以历史纵深来看待事物发展的智慧。治愈“长假综合征”,没有一针见效的“特效药”,当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不达目的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