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21国调查显示,中国教师地位最高,最受学生尊敬。”日前,网媒披露的这一国际调查性结果,在网友中引起热议,但不认同这一说法者大大超过认同者。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不认同者是认同者的6倍多。(10月9日《新华日报》)
中国教师“地位最高”的国际调查结论,在国内却是截然相反的认同,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高有高的理由,低有低的说法,教师地位的高与低,应当有一个横向的比较与纵向的参照。不过,作为一种难以定量判断的现象,教师地位的高与低都并不代表全部事实。
师者的地位在名义上是高的,“天地君亲师”的排位之下,师者一向具有神圣的位置。“师者父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信任与依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传承,使教师始终有着极高的精神价值。即便从物质层面来看,《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
如果再看到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师生之间的强弱身份差距,以及教师占据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就不难发现,中国教师“地位最高”并不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老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却唯唯诺诺。而在更高层次的大学里,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具有某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但更应看到,在一个失衡的权利体系下,这样的地位其实是极为脆弱的。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平等观念的普及,建立在身份之上的优越性受到了挑战。传统如教师、医生和科技人员之类的职业,正面临着社会地位下降的风险。一系列的“杀师案”以及“教师被打事件”已经说明,传统的身份伦理与价值结构,正经受着新的考验。教师如何巩固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就事论事而言,如果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说,“叫穷”与“示弱”就在所难免。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在一个普遍示弱的社会语境下,任何一项关系到群体利益的调查,都可能得出更具指向性的结论。如果说“中国教师地位最高”像一句国际笑话,那么网友调查的结论同样未必可信。
作为社会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已经“脱魅”而回归于平常。其间既有普通如代课教师那样的弱势者,也有“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的榜样者,也有“带学生开房”那样的堕落者。真实的情况是,每一个群体都在纠结地位的高与低,却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自身建设。要知道,权利与地位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靠表现获得的。如果仍然沉迷于已有的认知和传统的思维局限中,教师的地位必将真正面临危机。
是要一个纸上的地位,还是争取一个实际的地位;是看国际上的评价,还是盯着国内调查;是沉迷于传统,还是着眼于未来;是从“地位最高”中看到优势,还是从中真正找到问题,取决于看待问题的态度与立场。从这一点来说,与其在静态的“地位最高”上纠结不堪,不如在动态的“自我提升”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