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过了中秋日,琳琅满目的月饼就无人问津了。即便商家采取大幅打折的促销手段,也难保月饼被市场完全消化。那些剩下来的月饼,流向了何方?业内人士称,对此目前并无有效监管,下架月饼最终去向全凭商家的良心。(9月20日 《重庆商报 》)
一般情况下,下架月饼会有四大去处:低价销售、员工内部解决、出售给糕点店,而过了保质期的月饼则会集中销毁。这其中,消费者最担心的是集中销毁这种方式。谁能保证百分百销毁?想必,早些年南京冠生园曝光的陈馅月饼事件,公众不会轻易忘记。
当然,商家也知道月饼的“存活期”很短,他们会根据市场预测生产,但市场的变化常常难以预期。今年许多单位不发月饼,这会大大减少月饼的需求量,很可能会使月饼的存货量增多。可面对这些下架月饼,如果全凭商家的良心处理并不可靠。毕竟,商家在商言商,逐利的天性无法避免。缺少了监管的无缝,这样的“良心”兴许就会成为“黑心”。
因此,这“账”还得监督部门去做。一方面要主动出击,“紧盯”不放,看看月饼剩余多少,又是如何处理的,其处理方式最好能够及时向公众公布;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予商家一些激励措施,毕竟集中销毁,就等于增加了成本。
下架月饼流向,百姓很糊涂,执法部门若是站出来指点一二,老百姓也就多了一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