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打蛇为何打三寸?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还记得陪伴我们长大的《十万个为什么》吗?如今,这部陪着几代人成长的科普巨著售价比原来翻了近10倍。9月份刚刚开始发售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近千元的“身价”令不少家长望而却步。(据9月22日《大河报》)
商品经济时代,图书市场化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利和阅读体验。只不过,与图书种类越来越丰富相生相伴的,是图书价格节节抬高。作为科普力作,《十万个为什么》早已凭借口碑发酵成为图书市场的 “香饽饽”。然而,这一次,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却走起了“高端路线”,让一些家长“望书兴叹”。
图书披上“高价”外衣,按说会遭遇消费者“用脚投票”,从而倒逼商家“返璞归真”。殊不知,“高端图书”却受到部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在消费社会,一些不该商品化的东西也商品化了,于是,购买图书将物质的追捧与知识学习勾连在一起,成为“中国式父母”难以拒绝的消费要求。消费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成为家长的集体心态;这种心理被出版商把握之后,少儿图书就日益“贵族化”起来。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发现,不同的消费趣味与偏好是与社会阶层状况密切联系的。因此,在对某些物品进行消费的时候,我们是在表明,我们与那些消费其他物品的人是不同的。换言之,一些家长之所以不吝重金为孩子购买“高端图书”,除了图书实际的使用价值,还在乎抽象的符号价值——图书的印刷、装帧的质量,反映了消费者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
“精神食粮”也好,“心灵鸡汤”也罢,图书在少儿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让孩子的精神生活单调乏味,为了让少儿的学习兴趣受到正确的引导,重视阅读应该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想方设法地推动更多人优质阅读,让更多人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一切,离不开图书的支撑。
图书的价值体现在思想引领、文化启蒙和常识普及,而不是“高端”价格。那么,我们该如何回答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少儿图书为什么这么贵?一方面,家长要纠正不理性消费,让图书消费回归本位;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图书过度包装,减少图书的“漫天要价”。如此,少儿图书才能“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