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年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重大节日期间,是对干部作风的重要考验;中秋节、国庆节就要到了,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节、国庆节。中央纪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也联合发出通知,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
当下,公款送礼之风屡禁不止,成为消极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会公害。公款送礼的实质是慷公家之慨,用纳税人的钱当筹码来达到个人或小集体的目的。在公款送礼中,巨额的公共资源通过暗流化为个人囊中之物,各种禁令被无声消解,相关法规被潜规则架空,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地腐蚀着干部队伍,助长了消极腐败现象。治理公款送礼已刻不容缓。
如何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笔者认为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亮剑、重拳出击,公开通报、媒体曝光,强化监督、严厉惩处等方式“敲山震虎”之外,还应该在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上,多做一些制度上的设计和考量。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将治理公款送礼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釜底抽薪,断绝公款送礼的资金源头。
众所周知,用公款送节礼、拉关系、搞腐败的领导干部,其经费都是财政资金,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有创收空间的单位有自己的小金库。正是因为“三公”消费的不透明和预算审核的粗放,才会给少数官员或者单位留下了自由消费的“后花园”:公款花多花少,花在什么地方,完全听命于单位一把手。
因此,刹住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用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治理行动,还要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的举报,让民众盯紧公款送节礼行为。一段时间以来,公众通过网络等媒体曝光一些官员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行为,这些举报案件一经曝光即被严查,违纪违规干部就被拿下,弘扬了正气,鼓舞了士气,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相信在公款送节礼上面,一样行之有效。
“四风”积习甚深,由来已久,不能指望一朝一夕、一次两次的治理行动。因此,除了坚持有效的纪检监察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之外,还应该有釜底抽薪的动作,这个“薪”就是财政资金。首先要管好预算内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其次是坚决取缔小金库,杜绝随意使用、任意支配的行为。三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现用公款送礼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人员和主要领导责任。要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详细公开“三公”经费,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化、精细化。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晰公款送礼的法律性质,严厉惩处公款送礼者和接收者。如此,何愁公款送礼之风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