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安晚报:摈弃机构“冷热”之见 才能筑牢制度笼子

堂吉伟德

2013年08月27日09:27   来源:西安晚报

原标题:摈弃机构“冷热”之见 才能筑牢制度笼子

近期广东、湖北、湖南3名官员“失踪”引发社会对官员外逃现象关注,媒体调查发现,出逃官员呈现出级别由高向低、部门由“热”向“冷”发展的特点,中国职务犯罪预警机制、官员出入境管理机制存在盲点。(8月26日《京华时报》)

权力资源的分配优劣不同,自然存在衙门的冷热之态。清水衙门,隐喻没有“油水”的机构或地方,通常来说,是既不能决定人之升迁罢黜,也不能决定物之流通、钱之分配、项目之审批、功罪之裁决的部门。现实中,尽管资源有多有少,权力有大有小,但真正的清水衙门并不存在,也不能成为监管弱化与忽视的理由。

所谓穷庙富方丈。即便权力资源再弱势的机构,都可以有条件利用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把权力发挥到极致,要知道,在权力支配一切的情况下,权力有很大的内潜和外延空间。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大老虎固然可怕,小苍蝇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诸多小角色上演大动作的事件不断发生,从“村官”到机关的股长、科长们,都可以贪污成百上千甚至亿万之巨,完全超过了公众的习惯认识。

与之相同的是,所谓清水衙门也会成为产生大蛀虫的天然场所。从某种意义讲,其更有可能为官员腐败创造条件。一方面,由于衙门冷热的习惯性认识,无论是体制内的监管还是体制外的监督,都没有将重心放置于此,从而为其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以现有的力量配置和监管力度,都容易因为轻视而导致力度的弱化,即便是相同的行为,放之于冷热之间也会形成轻重的差异,出于对清水衙门的同情而有失偏颇与公正。

在同一制度笼子之下,本就不存在职位之大小,岗位之高低,机构之冷热,对权力的监督都应当一视同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重点性监管最后成了选择性监管,当大量的监管资源都集中于要害部门、关键岗位和重要人物之时,才发现清水衙门同样成了腐败的高发区,那些之前油水衙门才具有的现象,在清水衙门同样存在,并呈现出高发态势。

官员出逃向冷衙门蔓延不是腐败行为的下延和递进,而是对现有的监管制度效用不足的充分暴露。故而,监管制度补缺的前提,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衙门冷热之见。

苍蝇老虎一起打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个原则。反腐制度建立的原则,制度笼子筑建的前提,当摈弃身份、地位、职位和岗位的习惯性认识,仅就事实和行为本身作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从因人而治走向依法而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