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江西日报:有感于《十谢共产党》之“实”

王中平

2013年08月26日08:44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有感于《十谢共产党》之“实”

据报道,有一个花灯戏的歌曲近年来火遍乡村、走红网络,在民间尤其是农民中广为传唱,这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农民自编自创的《十谢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何以走红?纵观其词,几乎看不到溢美的辞藻和华丽的语句,但却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比如“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又如“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再如“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医药能报账”、“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等等,从翻身、吃饭、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学、看病、致富、养老十个方面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真实变化,道出了农民切身的真实感受,唱出了农民内心的真实声音,所以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让人愿意听、记得住、喜欢唱,其走红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谢共产党》的走红启示我们:一个作品欲赢得人们的喜爱,其根源就在于“实”。《十谢共产党》就很“实”,说的件件都是实事,写的句句都是实话,唱的事事都是实情。其“实”何来?来自农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由此及彼,让人不禁联想到两件往事。当年,贺敬之、马可之所以能写出那首情真意切、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正是因为他们深入南泥湾,了解了359旅指战员开荒的实举,目睹了当地荒山变“江南”的实情;魏巍之所以能写就那篇奔腾激越、震撼人心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他深入抗美援朝战场,进行了3个月的扎实采访,切实感受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不言而喻,精品力作的问世,皆源自作者的实地体验和真实感触。

如今,新创作的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但引人入胜的却不多;媒体上新闻作品比比皆是,但让人难忘的却有限。何以如此?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一个“实”字。具体说来,是与现在有些文化工作者作风漂浮不扎实、脱离实际和群众有关。试想,词曲作者成天待在创作室里苦思冥想,如何能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民族特色、令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歌曲;新闻记者仅靠打电话、摘文件、跑机关,又怎能写出反映火热生活、倾吐百姓心声、凝聚发展正能量的好新闻?

目前,各地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向贺敬之等前辈学习,在“实”字上下功夫。务必实实在在地走基层,深入一线采风,深入群众采访,使“身”与群众靠得更近些,把“心”与群众贴得更紧些;实实在在地转作风,与群众交朋友,做群众的贴心人,倾听其肺腑之言,感受其喜怒哀乐,了解其所思所盼;实实在在地改文风,学习群众的鲜活语言,汲取群众的无穷智慧,记录其生动故事,反映其生活变化,颂扬其感人事迹,以行动之“实”换来作品之“实”,努力创作出像《南泥湾》、《十谢共产党》这样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优秀作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