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专门接待公务团的工作人员表示,近两年来公务团中比如有四五位领导,还会有两位企业人员,企业人员都是私人护照出国,“他们一起去干什么呢?就是去买单。因为公务报批不方便了,费用压缩了,所以就由企业来支出一些费用。而企业肯定是不会白白支出这些费用的”(8月22日《新京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难设想,无论是对“三公”经费加强监管约束,还是对公务出国限制与缩减,对于早已习惯了花公款出国游玩的某些官员而言,无异于个人“福利”的巨大减损。于是,不甘于公款出国这块可口的奶酪就这样不翼而飞,想方设法“收之桑榆”,也就并不意外了。
尽管花公款出国不再像以往那般轻松快意,但公款出国之路毕竟并未被完全封堵,只是审批更加严格,通道变得窄了些罢了,而只要公款出国之路还在,就难免会有空子可钻。更何况,对于官员而言,出国这事儿,的确不是只有公款这一条独木桥可走。
公务出国的审批条件尽管更加严苛了,但却仍然挡不住官员们出国看看的热情。对公务出国的限制与支出缩减,的确是个难以突破的硬杠杠。不过,这不成问题,公款出国经费缩减了,官员却不难“拉赞助”来补缺口,公务团中出现企业人员这一新迹象,绝非公务出国接受民众监督,而不过是公款出国的缺口由企业埋单罢了。不过,官员出国拉企业“赞助”,显然并不能因为没有花公款,便成为谁也管不着的家务事。
正好比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赞助”。这样的“赞助”,企业之所以愿意掏这笔钱,看中的仍是潜在的商业回报。官员出国,企业埋单,这背后也就少不了权力与资本的交易,尽管表面上看并未多花公款,但却必然是以公共利益的出让为代价。换句话说,真正为官员出国埋单的,其实还不是企业,而是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不难看出,当下对于公务出国的治理,正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境地。而真要给公务出国套上“紧箍”,让各种巧立名目的“新招”钻不了空子,其实仍然要回归权力的监督与透明运行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否则,仅仅是“头痛医头”,恐怕终究难以治本。
江苏 吴江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