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民
毛泽东有句名言:“做什么事情,不要老想走‘一’字,要善于走‘之’字。”美军也有一句战场经验:“好走的路,往往埋有地雷。”这启示我们:能打仗、打胜仗,就要学会拣不好走的路走。
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分析世界上成功的战略案例,发现一个规律:90%用的都是“间接路线”。这个“间接路线”,就是走“之”字,就是走不好走的路。
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胜利。按惯常的思维模式,利来得愈快愈好、愈大愈好。然而,实际作战中,那些不善于走曲线,急功冒进之人往往走向了愿望的反面。欲争其利,反受其害;欲图其快,反变为慢。“欲速则不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等俗语,都是从这个意义上劝告那些企图走捷径而讨巧成功的人,最好避敌锋芒、走些弯路,从而达到击其惰归、一战而胜的目的。
拣不好走的路走,就是孙子所说的“迂直之计”。我军四渡赤水,我党农村包围城市、敌后游击战等战略思想,以及解放战争初期“放开大路走两厢”,放弃苏北解放区、延安、临沂等,为的都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一时后退赢得更好的前进,以一城一地的放弃获得全国的伟大胜利。
拣不好走的路走,看似困难重重,实则是一种灵活机动;看似不符常理,实则是一种创新思维,其核心目的是以战胜敌人为最高准则。从近几年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即使是强大的美军,面对弱小对手也极为重视“迂直之计”。海湾战争的“左勾拳”行动,美军绕过坚固的伊军防御正面,机动数百里突袭伊军后方,上演了孙子式的避实击虚大戏。阿富汗战争中,美军的“毛驴战略”同样如此。美军骑着毛驴、让毛驴驮着装备深入山地追剿塔利班武装,看似路难走,却有实战效果。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行军和打仗既不能按常规思维实现自己的作战目的,又不能简单抱有打堂堂之阵的想法。必要时,就要拣不好走的路走,该绕道就得绕道。因为这恰恰是一条通达胜利的最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