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神病人伤人案:公共安全之痛
核心提示:北京警方23日证实,22日在北京马连道家乐福持刀伤人事件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有精神病史。目前,四名伤者中的一名女性伤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安全背后的心理健康之困
烨泉
从朝阳大悦城到马连道家乐福,最近,北京的社会治安似乎正频频受到精神病人的挑战。精神病人伤人的特点是针对不特定对象突然发起暴力攻击,这种暴力行为给社会安全和社会心理造成的损害巨大,而且难以预防。
其实不仅仅是精神病人,各种心理异常者都有可能会对社会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今年高考期间发生在厦门的公交车纵火案,不久前发生在北京广渠门的暴力伤人案,从广义上说,都可以归入心理异常者实施的犯罪行为之列。而预防和减少这类案件的发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难题。美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挪威造成98人惨死的布莱维克枪击案,都是这类案件的典型,似乎每个国家都要为社会心理付出公共安全的代价。
客观地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此类案件也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高发多发的态势。除去世界各国共性的现代化危机给人心理造成影响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其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紧张感、压迫感、疏离感、失落感、不公平感以及被抛弃、被边缘化的恐惧感,都会给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种隐性的危害,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可能就是各种或大或小,或常规或极端的公共安全问题。
从当前全国各地频发多发的治安案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来看,由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治安和安全事件有产生示范效应或集中爆发的倾向。所以,平安中国建设不能忽视公众心理建设。而加强公众心理建设要在对社会心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层级、有步骤地展开。
首先,要让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成为主流,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网络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流和人们了解、感知外部世界主渠道的当下,网络有义务唱响主旋律,为人们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毋庸讳言,当前的网络环境与我们所期待的积极健康相去甚远,网络上仇恨、暴力、怀疑、低俗等情绪泛滥。在没有惊人之语就没有“传播力”的网络规则下,毁“三观”成了在网络上搏出位的不二法门,长期浸淫在这样不正常环境下,很难保证人的精神和思维不出问题,很难保证社会中那些心理脆弱者不受到各种极端和不良情绪的暗示。
其次,政府要把公众心理干预作为社会公共治理的一部分,强化基层组织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干预能力,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的方式,增加基层组织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力量。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心理状态,对那些心理出现异常的居民既要掌握情况,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另一方面对那些精神病患者和曾经的精神病患者,也要及时了解病情,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
同时,在基层组织对社区居民心理和精神健康足够了解,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作为,根据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对那些“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精神病人敦促监护人及时送医,在监护人不能履行监护义务的情况下,依法强制送医,减少和杜绝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警方已确认,家乐福伤人案的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史,他是否处在发病期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无论是监护人还是基层政府缺乏对其病情的了解和掌握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一起起的悲剧理应让我们认识到,平安中国建设还需要织起一张严密的公众心理健康之网,筑起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安全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