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拉大教育“鸿沟”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中学招生工作负责人罗斌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有一部分学生高考能获得少数民族加分。但2006年以来,学校没有一名考生因获国家或省级的竞赛或国家二级运动员而加分。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差距太大,学生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就很不容易了,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本再去学加分特长。”罗斌说,今年学校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上了二本线,农村考生因为资源的劣势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这种竞争。
除了拉大城乡教育不均的“鸿沟”,高考加分在城市教育内部也造成了新的不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高考理科投档成绩高于700分的考生有17名,其中15名享受高考加分照顾,比例达到88%;分数低于700分的考生,每降低10分,受照顾比例也会相应下降。
“最让人诟病的是,高考加分政策主要为优势阶层子弟所享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说,因为优势社会阶层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其子女在文体特长、科技竞赛等项目中明显占优。
此外,加分政策的价值偏差和操作过程不规范、不透明,也使高考加分政策成为少数人牟利自肥的“近水楼台”。杨东平曾撰文表示,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异,一些人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高考加分异化为权势家庭的“寻租”,“高考腐败”的现象逐渐增多。
为获取加分,重庆巴蜀中学民族生造假事件、厦门马拉松的群体舞弊事件、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卖奖”事件、浙江二级运动员资格买卖等丑闻纷纷曝光,引起全国震惊。
还有大学招生部门曾反映,一些考生获得高中生科技竞赛大奖的项目名称艰深无比,让一些博士生都感到汗颜,而且其课题内容和学科与家长职业“高度重合”,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