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频现,有何玄机?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在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一些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能占本级支出的40%左右。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其他支出”达146亿元,占总支出的11.6%,仅次于教育支出。
“其他支出”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奖金补助、吃喝招待等费用都可罗列其中,自然让一些地方和部门“爱不释手”。黄斌分析,按照国际惯例,“其他支出”占比一般低于10%,但国内有的部门预算中,“其他支出”占30%以上,大量财政资金在科目间“流转”,加剧了“乱花钱”的风险。
专家认为,“其他支出”一旦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固化模式,不仅不利于公共财政、透明财政的构建,还会制造腐败现象。近些年,国家审计报告查出了大量的财政问题,譬如年终突击花钱,都与财政资金违法行为有关。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预算不够细化,缺乏透明度。
一个预算,两种版本
“不是说不清楚,而是不想说清楚。”吴君亮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各部门预算都有详细的按经济分类的收支账目,业内称之为“详版”预算,但一般仅供内部和上级掌握。公开的大都是经过加工的“简版”预算,只有一些概括性的数据,即使是精通预算的专家也没有办法看出名堂。
事实上,预算报告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普通公众很难从厚厚的预算报告中解读出有用的信息。
“但是,政府部门只有公开详细的预算报告,有监督意愿和专业能力的公民才能去监督,预算报告对公共财政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黄斌说,每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开的各部门预算报告摞起来,比一个成年人还高,一般公众也没有兴趣和能力详细阅读。这就需要政府负担起另一个职能,向公众宣传预算知识,对年度预算和决算进行要点解读,由此增强公众对财政监督的能力。
“公开详版预算,是一场政府部门自我革命。仅靠部门和从业者自身的意识提升和觉悟提高,恐怕不乐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主任吕艳滨表示,这几年,一些个人和机构多次申请公开三公预算,但相关部门经常以“没有相关信息”“没有统计和公开的义务”为由拒绝。推进预算公开离不开媒体和专业团队的推动,同时国家应给予制度上的充分保障。
让预算公开“不得不说清楚”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强预算监管首先要加大预算公开。”高抒表示,国家应督促地方政府和部门尽快公开详细的预算报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专家认为,国家应制订预算公开的文本格式和标准,进一步细化支出账目,加强对预算的监督问责。
“消除公务消费腐败最根本的措施是强化对公共预算的控制,真正切断公务消费腐败的资金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认为,政府应改变目前预算的粗放型和随意性,将预算精确到每一个具体项目;同时,对现有部门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对预算的刚性约束机制建设,尽快把部门预算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加强预算审计是约束三公经费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制度执行乏力,预算变成一些部门的财务管理工具,约束力大大降低。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预算审计和执行,重点查处财政资金在项目间任意流转、预算外使用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建立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记者 凌军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