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田国良此前完成了《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例研究》科研课题,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03个副省部级(或“享受副部级待遇”)以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例进行剖析。他介绍,这103个案例中,从罪名来看,受贿罪居多,共89例。(2013年5月28日《京华时报》)
记得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注解为: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遗憾的是,当今许多官员始终弄不明白这个道理,田国良所提供的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在这些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例中,案发前担任副省长(或直辖市副市长、自治区副主席)的居多(21例),其次是省人大副主任(12例)和省(自治区)政协副主席(7例)。其中,有4例曾属“党和国家领导人”,另有 15例曾是正省部级,有3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有7例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其中1例同时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13例曾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应该说,他们都是典型的“两面人”:在工作任务面前敢抓敢管,但面对功名利禄却心乱神迷。别看他们平时温文儒雅、知书达理,但一涉足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场所就成了“迷途的羔羊”。归根结底,皆因“欲望”作祟。
古人云:“罪莫大于多欲,欲不除,如蛾扑火,粉身乃止。”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欲望是个无底洞,欲望是脱缰的野马,是决堤的洪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被欲望所支配,色迷心窍,利欲熏心,物欲横流,就会滋长邪思妄念,利令智昏,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腐化堕落,最终开启的只能是“地狱”之门。
也正因如此,田国良指出,腐败高官主要有五种犯罪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弥补心理、侥幸心理、迷信心理。其实,不管出于何种“心理”,最终都归结为一种心理感受,即:一开始受贿心惊胆战,生怕哪一天被人举报或被组织发现,整日诚惶诚恐的,处于十分矛盾之中,但是,在“欲望”的支配下,还是一次次心安理得地收下别人行贿的财物,这如同是将诱饵和钢钩一齐吞下的行为,最后验证的是:贪婪,是走向腐败的通行证;自律,是坚持廉洁的安全阀。做人一生两袖清风悠然自得,为官一任中饱私囊遗恨终身。
如此说来,笔者认为,田国良所提供的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例,让我们更加坚信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这一道理,只要是做了违法乱纪的事,不管手段有多精,职位有多高,都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都必定会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
故此,笔者期盼更多的领导干部都能以他人覆辙告诫自己,防微杜渐、警钟常鸣,不为私利所困,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享乐所惑,自觉抵御香风毒雾的侵袭,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这样,即使常在何边走,也能不湿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