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的经济到了今天,不转型我们难以为继。”他还指出:“怎么样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在考验我们的智慧。”
资源配置错位、治理模式单一、价值体系重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结构失衡等等,都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转型。转型的目标是使中国经济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而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在从工业化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进程中,许多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统计表明,在1950—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缩小了与美国人均收入差距的10%或以上。换言之,世界上还有150多个国家停留在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状态。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体处于低成本生产国和高收入创新国的两面夹击之中,产业结构无法持续升级,从而导致其相对于国际领先国家人均收入增长处于停滞的一种状态。
从人均收入看,中国已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即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何实现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确实“在考验我们的智慧”。
打蛇打七寸。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必须要从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入手。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我们遵循着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的路径。而眼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所触动的利益格局已不能单靠外围的刺激促使其自动调整。因为,改革者也需要被改革了。简而言之,政府自身的改革,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之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改革攻坚战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来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皆突出政府“守夜人”角色,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最小的参与度。比较有影响的一个表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导发展思想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其所强调的严格的财政纪律、“竞争性”汇率安排、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以及放松管制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甚或是很强烈的副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违反了“自然不会飞跃”(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语)这一基本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