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商健全度远远高于道德健全度,遏制腐败,就是要使腐败从单纯的可耻行为变为愚蠢行为,不管他的道德修养如何,只要他智商正常,就会远离腐败。有了老子开出的好药方,廉政就不是一件难事
腐败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当一个个腐败分子身陷囹圄甚至命丧黄泉时,社会舆论会众口一词地谴责腐败分子道德败坏、五毒俱全、十恶不赦等,但我们应该更为冷静地思考,腐败问题在根本上恐怕不是一个道德力问题,而是智力问题,也就是腐败分子在特定语境下对于腐败行为的智力判断问题。按说人类嘲笑“鸟为食亡”时,怎么也会犯下“人为财死”的错误?就是因为他在智力上作出了不会为财死的错误判断。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设想:悬崖下有一百万块钱,悬崖上一大群人同时发现这一大笔钱,谁先跳下悬崖就可以得到这笔钱,但是尽管这群人的道德水平各异,若他们中间没有精神病者,断然不会有一个跳崖者。
法律处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悬崖”,而且更为厉害,且不说明代的剥皮、点天灯等酷刑,就是现代文明下的死刑,每一个走向刑场的人也都会经过刑前的煎熬和各种保命幻想的破灭,而不像跳崖那样一命呜呼。我国没有废除死刑,贪污受贿上百万的也能被处以极刑,但是尽管没有人敢于跳崖来取一百万块钱,却敢于贪污受贿上百万、千万、上亿乃至数十亿元这样的天文数字;没有人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跳崖一次,却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贪污受贿数十数百次。这原因何在,老子的《道德经》已经作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老子看来,腐败抑或廉政既是道德力问题,更是智力问题。从道德力来讲,老子也强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谈道德修养问题,假如一个人能够修身养性,清淡寡欲,对钱财取之有道,那么他作为官员就能够廉洁自律,断然不会走上腐败之路。不可否认,历来都有这样的清廉官员,“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更不用说肮脏的具有危险性的腐败之财?高尚的道德修养就能对腐败断源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