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解放军报:雷锋 永恒的精神坐标

邢华琪
2013年03月05日08:25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美好的记忆温暖心灵。对人们来说,雷锋并未远离,他的事迹和精神让人们情牵魂绕。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当时许多人可能想不到,这名永远定格于22岁的年轻士兵,能够跨越半个世纪,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温暖至深的印记,由此兴起长达半个世纪、高潮迭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学雷锋活动。

  学雷锋活动之树常青,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常青

  回眸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雷锋题词,在中华大地兴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热潮,其声势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在学雷锋活动中所凝聚的道德力量,体现着民族向心力。

  半个世纪追怀,半个世纪嬗变,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诗人们颂扬雷锋的诗,歌唱家唱给雷锋的歌,何止千首万曲。这是时代在呼唤一个名字,这是人民在思念一个士兵,这是群众在弘扬一种精神。一字字,一声声,那样遥远,又这样亲近,那样响亮,又这样恢宏。

  今日回望,1963年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帷幕,铺下第一块坚实而厚重的基石;1978年学雷锋活动热潮再度兴起,是十年动乱尘埃落定后的时代呼唤;1983 年,大江南北提出做80年代新雷锋的口号,宣扬和褒奖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雷锋;1997年,随着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又一次兴起学雷锋活动热潮。人类跨入新世纪,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为今天怎样学雷锋指明了方向。

  雷锋不老,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不老;学雷锋活动之树常青,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常青。每一代人都从雷锋精神中找到相通之处,发现共鸣之点。这些相通之处,成为民族汩汩不绝的精神源泉;这些共鸣之点,催生社会绵延不绝的道德力量。

  50年来,学雷锋活动带来的暖流,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个人称谓,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现象,一种文化。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