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否定文革之际,也进行过清查,允许民间控诉文革的罪恶,还出现过“伤痕文学”热。但这种对文革的批判,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文革的危害局限在斗争走资派上,被批斗的当权派及其家人的控诉,声音最大;一种是人人都控诉文革的罪恶,哭诉自己的遭遇,但很少有人反思,没有人忏悔。
其实在运动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凶手,也做过帮凶,对整人、打人甚至打死人,多少都有责任。只是后来因为别的原因也挨过整,就成了受害者。整个中国,在文革十年,整了上亿的人,整死几百万人,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的边缘,罪魁祸首结果却只有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那么几个人。
即使这样的反思,也在不久之后戛然而止。文革,仅仅成为教科书上几行字的说明。除此之外,无论学术探讨、历史叙事,还是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一概不能提。好像中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么一场浩劫似的。相反,肯定文革的声音,却一点点响亮起来。文革和文革十年,被莫名其妙地分开,后者被肯定,而且被拔高。文革期间的带有强烈文革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从样板戏到歌曲、电影,都被堂而皇之地奉为“红色经典”。一些新左派的学者,从西方搬来洋理论,肆无忌惮、大张旗鼓地肯定文革,把它说成大民主、难能可贵的民主实践。
对文革的误读,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它把文革解读成了大民主的狂欢,底层被压迫民众的节日,由此导致网上网下年轻人对文革的追捧。连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人,只要现在处于利益受损的状态,受这些年文革追忆和畸形解读的影响,也会产生记忆的幻觉,把自己的记忆定格在批斗当权派的瞬间,幻想再来一次文革,好剥了当官的皮。
不用说,对于某些人而言,把文革仅仅说成是斗争走资派的大动荡,很合其口味,也为他们挣得了足够的同情分。但不幸的是,这样的文革叙事和定性,在30年后,却成了社会动荡的隐患。思想观念再陈旧的当权者,也不希望底层民众重演当年的夺权斗争。毕竟,那是一场噩梦。
这样的人为灾难,如果不加以反思,或者有所反思也是扭曲的误读,其结果只能是把灾难延续下去。文革的再现,对谁都没有好处,却不乏野心家乐见其成,甚至从中煽动。悲剧重演的土壤还在,这种土壤的铲除,只能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实现。藏头露尾,半吞半吐,肯定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