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的两会陆续召开,而这段时间也恰巧是中共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满月之时,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地方“两会”闻“风”而动,布置从简了,材料变薄了,警车开道取消了,会期缩短了,会议开支减少了……各地的会风都在精简、削减。但是,与此同时,开会期间代表委员中途离场、提前退场、玩手机、打瞌睡等老现象、旧痼疾却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为地方“两会”在做减法而欢呼的同时,更要多做加法。
增添精气神。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状态、精神力量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代表委员们履职的重要平台。所有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以及列席人员,必须精神饱满,积极参政议政,要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党尽责,为民请命,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要遵守会场纪律,不做无聊之事,自觉维护良好形象。放开来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拿出精气神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勇于开拓。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为经济建设构筑精神高地,为改革发展扬起心灵风帆,将会产生推动大发展、实现新跨越的无穷动力。反之,就会产生“精神懈怠的危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阻碍。
增添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这是做人做事做官最起码的要求。代表委员,不是政治荣耀,而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是要通过参政议政,来为党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少数代表委员,却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其责,缺乏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开“两会”当作一种政治待遇,看作一种休息放松的机会,松松垮垮、优哉游哉,不能仔细聆听、认真审议工作报告,不能积极参政议政,甚至有的还热衷于吃喝玩乐、拉帮结派,忘记了责任、缺少了担当。这样的代表委员,其实已经不配再当了。少数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责任意识的匮乏,在岗不在位,在位不担责,甘愿做混事官、糊涂官、慵懒官。这种状况必须扭转。
增添实干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转变会风、改变文风、改进作风,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地方“两会”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好机会,但是,我们不能光图形式上的“转”、“简”、“减”,或者说仅在表面上做“样子”、搞“改进”,而在内容上、长效机制上等方面,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转变,这样的改进作风、转变会风,其实还不是真改实转。以务虚的形式来代替务实的作为,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误读。各级各地代表委员、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始终保持实干的劲头、实干的势头,不说无用之话,不干务虚之事,建立健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靠刚性的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它,使它具有一种持续性。
增添群众观。转变会风、文风,改进工作作风,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地方“两会”上一些痼疾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代表委员、党员干部头脑中的群众观念、群众观点、群众思想、群众意识、群众路线的淡化或缺失。他们参加会议、开展工作,不是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对群众缺乏真感情,习惯了高高在上,不愿意、不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鉴于此,他们说话做事,也才会不问百姓的疾苦、不顾群众的感受,而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庸懒散现象习以为常、乐此不疲。因此,各级各地代表委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群众观,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诚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同时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努力使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
风劲正是扬帆时。地方“两会”固然需要精简,算好减法,但更多的还是要算好加法,要从根本上、源头上、内容上、体制机制上苦练内功、增添动力、增加活力,从而在一减一增中不断转变作风,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