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县、村争戴“贫困帽”的事情我们时有耳闻,如今这种现象也开始发生在部分农民身上。记者最近在农村采访发现,由于目前扶贫工作除了帮助通路、修水利、发展产业之外,针对一家一户的到户帮扶也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农民“争贫困”现象初现端倪。(据1月4日《半月谈》)
为了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近年来,国家扶贫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帮扶越来越具体,这本是件好事,可如今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农民争戴“贫困帽”的现象,真让人哭笑不得。农民争戴“贫困帽”是喜还是忧?笔者认为,喜忧参半。
喜的是农民群众真正理解了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积极向组织靠拢,反映自己脱贫致富的愿望,寻求脱贫致富的门路。虽然是争戴“贫困帽”,但和过去一提扶贫就摇头的态度相比,对党和政府信任多了。忧的是大多数农民争戴“贫困帽”包含了功利色彩,不是为了更好地脱贫,而是想获得政府无偿资助。这让我想起了被兰州战区官兵誉为“扶贫战将”的甘肃省静宁县人武部原政委黄俊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穷精神不能穷。这些争戴“贫困帽”的人确实是精神贫穷。
古语说:不食嗟来之食。意思是人穷志不穷,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虽然说政府的扶贫是真心实意的,没有半点伤害贫困户自尊的意思。但毕竟带有无偿施舍的内容。所以,作为一名有志气的人,一户并不是很贫困的农家,不应该放弃传统道德的坚守,去争这个蝇头小利。而是应该保持自己的气节,积极用好党的富民政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家致富。这样的致富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当然,政府也应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扶贫先扶志,要引导群众充分认清,一个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救济和社会的施舍,是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所以,要牢固树立自力脱贫的思想。要严格甄别和确定扶贫对象,既要防止遗漏非常需要扶持的人,又要防止把并不贫困的人定为扶持对象。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抓扶贫工作,着力在指方向、带路子、送技术上下工夫,引导贫困群众努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使扶贫工作走出群众争戴”贫困帽”、搞“轮流坐庄”等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