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说的是某单位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对某项工作进行自评,该单位领导觉得不能太过“自满”,于是打了99.9分。不久考核结果下来了,发现得了最后一名。这看似一则笑话,现实基本不可能发生,但也反映出一些实际问题,自评难以客观。
上级单位让下级自评,一则让基层自我查找问题、完善措施、实现工作提升,二则了解基层工作情况,三则作为考核依据。但是,一些单位却认为:“名次才是王道”。在自评过程中“不自觉”,不管工作干得咋样,基本都打满分,甚至还美其名曰:“自信的表现”。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能全责怪基层单位。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成效咋样?得拿考核结果说话。自评是考核的一个环节,所占分值不高,但与其它环节不同的是,自评基本由基层自己“做主”。为了在这个环节不失分,为考核加分,当然会自评高分。
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的危害却不小。它会破坏考核的严肃性,让大家觉得“儿戏”;破坏考核的公平性,一些工作扎实、客观自评的单位,考核得分可能低于工作不如他们的单位;带来一股不良风气,一些吃了亏的单位,下次也会效仿,跟着“做假”。
年末岁初,这样的自评不少,必须刹住“不自觉”这股歪风邪气。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自评的重要性,继而客观自评。要严格考核项目设定,对自评作用不大的工作,尽量不设定自评环节。要做实审核环节,对一些在自评环节不够“自觉”的单位,考核中倒扣一定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