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邊緣心態”並非腐敗的關鍵原因

朱昌俊

2016年09月21日08: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邊緣心態”並非腐敗的關鍵原因

  與其說貧困縣的“瞎折騰”更多,不如說貧困縣的“瞎折騰”更容易引發關注。如同樣是建豪華辦公樓,在相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其所引發的社會反響就會截然不同。

  說起村官腐敗,老百姓多是咬牙切齒,但往往忽略了那些村官的深層心理狀態。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郎友興,撰文深度剖析貧困縣官員的處境和心態,指出,近年來出現於“貧困縣”一些看起來的“怪現象”或者說“瞎折騰”現象,有兩個因素是主要的:一是絕對的權力,二是“邊緣心態”。(澎湃新聞網9月19日)

  文章把官員的“邊緣心態”劃分為:“二等官員”的自卑心理,失落感與心理不平衡感,看客或過客心理。從現實看,一些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就往往將自己的墮落腐敗歸結為心態問題,如看到別人升了自己沒升,便會心理失衡,看到別人發財了也會失落,於是便借助權力尋租來謀求補償。如此心態的蔓延,確實會影響一些官員的作為。

  但將官員腐敗或瞎折騰的歸咎為邊緣心態,卻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要知道,類似的心態,其實在各行各業都有,隻要有對比就會有主流和邊緣之分。關鍵問題在於,處於邊緣位置,或是產生邊緣心態,到底會尋求怎樣的方式向主流靠攏或獲得補償?一些官員一旦自認被邊緣化,不是想到通過更好的為官獲得肯定,而是瞎折騰、走捷徑,或是干脆搞權力尋租。

  一些人產生邊緣心態,因此通過非正常的手段來抵抗被邊緣化。承認這一現實,並有針對性的將之納入到社會制度的防范中去,就沒那麼可怕。良好的制度設計,就是要將人性之惡的發生概率預設到最大。比如,現代民主政治的常識是,我們隻有對人性之惡的復雜性有了足夠的認識,並敢於承認人都會有私心、貪念,才能打造出更為牢固的關住權力的籠子。

  不可否認,貧困地區囿於自然環境的約束,在發展上確實要面臨更多限制。一些官員為了吸引注意力和積累政績,可能有更大幾率劍走偏鋒。但從現實看,與其說貧困縣的“瞎折騰”更多,不如說貧困縣的“瞎折騰”更容易引發關注。如同樣是建豪華辦公樓,在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其所引發的社會反響截然不同。這是因為貧困縣與豪華辦公樓的對比要更為刺眼,然而評價辦公樓建設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標准還是要看是否符合了相關規定。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偏遠貧困地區,往往包括媒體、民眾在內的社會監督更顯孱弱,政府的法治化水平也更低,一些官員甚至會產生“山高皇帝遠”的幻覺。這樣一種現實的社會生態,也多少會影響到官員的作為。但這種背景下官員產生“邊緣心態”,並非是官員腐敗的原因,而恰恰更多是因權力缺乏足夠監督的結果。如在過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貧中,物資投放、效果評價都缺乏精確性,自然就為基層官員的“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間。

  跳出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單獨談論官員的心態與作為,不免模糊主次。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關於反腐,我們往往習慣性地衍生出諸多“概念”和所謂的創新,比如說“59歲現象”,比如說8小時之外的監督。從現實案例總結,這些現象確實有著明顯的印記,但要知道,它們在根本上仍源自權力約束失靈。比如說,一些官員大半個職業生涯都能守法為官,但臨退休前卻試圖瘋狂撈一把,擔心“再不撈就來不及了”,本質問題還是因為存在可以僥幸“撈一把”的制度空子。

  有什麼樣的權力監督生態,就會有什麼樣的權力文化與為官心態。官員的現實心態問題當然需要被關注。但任何抑制腐敗的制度設計,都應該務實地回到權力監督這個根子問題上來。繞過被普遍証明有效的權力約束制度,挖空心思搞再多的發現和創新,都可能是隔靴搔痒。畢竟,把權力關進籠子,並無捷徑可走。

網評精粹:


要擰牢網絡安全這個“開關”

“公款存哪兒”應有明白賬

地方扶貧項目不能盲目跟風

“不聽招呼”下課不是小題大做

做群眾工作離不開“面對面”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