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文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12月23日央視網)
在我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十一連快”的大背景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仍強調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明智之舉,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
糧倉滿天下安。糧食的安全關乎一個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政治穩定與國家安全,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中國對於糧食安全向來十分重視。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糧食供給基本上結束了短缺狀況,溫飽問題也已解決,但從中長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不容樂觀,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尤其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如何解決人口多與耕地少、城市建設用地與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之間的矛盾以及“誰來種地”等成了一個又一個極為棘手與十分迫切的問題。
因為在現實中,不重視農業、耕地被大量佔用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近年來,一些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已很難再見到一塊三、四百畝大的連片平地了,因為很多平地已被佔用了。隻要再走出去看看,你還會發現:不管是在漢中這樣的中小城市郊區,還是在西安、鄭州、石家庄、北京、沈陽等這樣的大城市的周圍,大片的土地都被圈起來用於建房、辦廠、修路了。再說,許多地方水資源缺乏,糧食生產靠天收,糧食價格又低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村大多數壯勞力都棄農到大城市打工掙錢去了,大量的土地被撂荒,而堅持種地的都是些留守婦女和老人。若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糧食安全就會出大問題,我們到底拿什麼來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呢?我們又靠啥來保障“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呢?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天下之根本,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糧食重要。我們要確保13億中國人任何時候都有飯吃,必須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必須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而決不能搞土地財政,決不能突破耕地紅線﹔就要用強有力的制度來保障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即通過制定一系列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加大農業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紅利,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而不能隻喊幾聲口號,開幾次會議,發幾個文件了事﹔或上報一些報喜不報憂的假數字,說我們的糧食年年大豐收,說我們沒有突破“18億畝耕地紅線”。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已吃飽了肚子,就忘記了昨天的飢餓,也不能不管明天的吃飯問題了,更不能把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寄托在外國人身上。因此,隻有始終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真正把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在實處,才能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才能確保“我們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才能確保13億中國人都有飯吃。
相關專題 |
· 秦漢雄風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