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行政許可中介服務存在的種種亂象曾經讓不少企業頭疼,今后這樣的現象不再存在。據了解,《安徽省行政許可相關中介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昨天起公開征求意見。《管理辦法》施行后,全省中介組織將與政府徹底“分家”(12月6日《安徽商報》)。
一個時期以來,一些黨政官員戴著政府的帽子,拿著企業的票子,屢被禁止的“紅頂商人”,仍在編制內外自由游走。短短半年時間裡,山西官場持續“地震”,7名省部級高官接連“落馬”。關於這些官員涉案的具體情形,官方雖未正式通報,但從媒體披露的大量信息看,與山西官場同時“震動”的是山西的商界或中介服務組織,一張官商勾結的灰色網絡逐漸浮現在人們面前。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不少地方官員明目張膽的游走在官場與商界之間的衙內,但無人舉報,待到東窗事發時,這類官員腐敗問題卻往往是或查而不處,或查而假處,或查而輕處。如,山西官員在暗地裡與商人達成幫其拿下項目的交易,然后運用提高招投標門檻打壓其他競爭者的市場運作方式使非法交易“合法化”。又如,長期擔綱山東省政府機關的“大管家”角色的張澤忠,在“憑什麼他們有那麼多錢呢?我和他們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的攀比心理下,把手伸向家財萬貫的企業老板和高收入的國企老板,最后落得以受賄罪判處其死緩,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下場。
習近平總書記曾諄諄告誡干部:“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然而,一些官員和商人勾肩搭背、稱兄道弟,結成利益共同體,在見不得陽光的交易中各取所需,最后在犯罪的泥潭裡越陷越深並成為公民的罪人。
筆者認為,鏟除官商腐敗問題,在組織方面,政府部門與市場中介組織要徹底分離並實現“三不挂”。即:機構不挂靠、干部不挂職、人員不挂編﹔在工作方面,中介組織不能以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名義開展業務活動,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不得為中介組織招攬、指定業務或干預市場中介組織執業﹔在經濟方面,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不得佔有、調用中介組織的資產,不再是中介組織的投資者,不能以任何名義收受市場中介組織的管理費用﹔在場所方面,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的辦公場所不能混在一起,租用或借用的,必須在較短時間內搬離。
從長遠觀之,無論是官員獨董之出現,還是黨政干部熱衷去國企兼職撈金,都是因為政商的聯系過於緊密,權力與市場、官員與商人總是在勾肩搭背。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封閉不正常的政商“旋轉門”,必須讓市場恢復秩序和活力,同時,還要建立完善防止利益沖突機制,培養政府官員公共角色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切斷官員進出“旋轉門”的通道,禁止官員擅自到中介組織兼職和經商,讓官和商各安其位,政府權力真正回歸公共性方可服眾。否則,在利益誘惑的驅動下,領導干部亦官亦商的雙重角色還會重演。
相關專題 |
· 朱波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