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官員要重“官聲”而非“升官”

張小兵

2014年11月27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俗語有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做官如同做人,為政期間做了多少實事,為民付出多少,心憂天下幾分,社會自有評價,歷史自有公論。

為官者自然都希望仕途平坦、步步高升,有更大作為的同時也實現個人價值,因而,念“官升”本就是人之常情。但為官一任,每個人卻更應明白:“官聲”遠重於“官升”。

明道二年,蝗災、旱災十分嚴重,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使節巡視賑濟災民,然未獲答復。他氣憤之極,冒著丟官甚至殺身之禍,當面質問宋仁宗:“宮中如果半天不吃飯,會怎樣?江淮等地吃不上飯,怎能熟視無睹,不予救濟?”仁宗被問得無言以對,隻能派他去災區安撫飢民。對於范仲淹而言,為天下請命勢必會得罪皇帝,影響仕途,但若熟視無睹,任由百姓挨餓受凍,便失去了為官的責任和使命。百姓生死、黎民疾苦,本就是為官者最應挂在心上的。因此,當“官聲”與“官升”發生碰撞,范仲淹毫不猶豫地選擇保全前者。現如今,文正公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言猶在耳,聲調鏗鏘,震撼千古。

秦檜之於岳飛,一個急於謀取私利,一個甘於為國獻身﹔一個不顧黎民疾苦,一個心系天下蒼生。重“官升”者,百姓不齒,念“官聲”者,歷史不忘。

今人以史為鑒,也更應學習汲取古人智慧。“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此話雖有些戲謔,但更多的也是強調了一份為官的責任和擔當。如果一味隻求“官升”,隻想如何溜須拍馬,逢迎上級,而不為百姓發聲,為百姓謀福祉,政績全無,那做官的意義何在,價值又何在?“官聲”不僅是社會公眾對為官者的評價,也是一份隱形的社會期待,是一份給予官員的無形考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蘭考縣委和河南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匯報時強調:“堅持不懈強化宗旨意識,解決好黨員、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問題。”這就是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以焦裕祿為榜樣,貫徹焦裕祿精神。多想想“官聲”,多想想百姓,時時捫心自問,謹記自己作為官員的一份信仰,一份宗旨和責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