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干部作風新常態需要新樣子

冬君

2014年11月05日10: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反“四風”、改作風的深入,從嚴治黨成為政治新常態,一些干部身上的“不適應症”也越來越明顯。“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腳﹔七八十年代上廣播,聽得到聲﹔九十年代坐小車,看得到煙﹔現在隻能在電視上瞧到影。”順口溜很生動、很形象。“官場壞習氣”模樣多種多樣,但總結起來,不外乎講排場、比闊氣的“官樣”,說研究、言匯報的“官腔”,眉宇間肅穆凜然、舉手投足間頤指氣使的“官氣”。

有人說,現在我們有的干部,交通條件越來越便利了,與群眾卻越來越遠﹔通訊條件越來越發達了,與群眾交流卻越來越少﹔文化程度提高了,說群眾話、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卻反而下降了。“官場壞習氣”是官的“權力”對民的“權利”發脾氣,杜絕“官場壞習氣”就務必去“官樣”、消“官腔”、減“官氣”,杜絕權力對權利發脾氣。

去“官樣”。何為“官樣”?講排場、比闊氣,盲目跟風、攀比心理、面子第一,鋪張浪費,熱衷於參加應景活動,忙於應酬,熱衷於大手筆、大動作,追求盛大場面、轟動效果和感官享受。《贈歐陽圭齋》詩雲:“ 圭齋還是舊圭齋,不帶些兒官樣回。若使他人居二品,門前車馬鬧如雷。”去“官樣”先要樹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官樣”,廉潔奉公、一身正氣的“官樣”,為民造福、替民解憂的“官樣”。更要在其位,盡其職,謀其政,出成果,以敢於啃“硬骨頭”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精神去攻克一切“堡壘”,不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太平官”,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混官”,不為怕得罪上級丟位子,得罪部分群眾丟選票而當“縮頭官”。

消“官腔”。何為“官腔”?說研究、言匯報,聽起來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擲地有聲,實則圓滑老套、不著邊際、空洞乏力,多為說了好聽,聽了感動,事后不動。有人經過觀察、對比、提煉和歸納,總結官腔有“四美”:韻律美、力量美、層次美和朦朧美,也許官腔遠不止這“四美”,然而無論它多美,老百姓始終無法欣賞,至今仍“頑固”地認為它是“廢話”。“光說不練假把式”,其明顯特征為顯擺、老套、推諉、故作高深、玩弄術語,被比喻為:四大皆空,一竅不通。裝模作樣,言不由衷。詞句別扭,章法雷同。廢話連篇,術語無窮。千山萬水,霧閉雲封。更有甚者,官腔常伴雷語雷人,此間不一一描述。事實上人民公仆講為人民服務,不僅體現在行動上,更要表現在講話上,在老百姓聽得懂的基礎上,講老百姓愛聽的話,暖人心的話,辦實事的話。不讓官腔在“研究研究”層面上打“太極拳”,就要在解決問題上打好“組合拳”。

減“官氣”。何為“官氣”?眉宇間肅穆凜然、舉手投足間頤指氣使,有浮光掠影的“嬌氣”、不能自持的“傲氣”、獨斷專行的“霸氣”、徇私舞弊的“邪氣”、漠不關心的“冷氣”、萎靡不振的“暮氣”、追名逐利的“躁氣”和睚眦必報的“小氣”。此氣彼氣,長期對上“看天氣”,對下“耍脾氣”,辦公室裡“找靈氣”,卻唯獨不到基層群眾中“接地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有底氣就要減“官氣”、接“地氣”,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放下架子,抽出時間,噓寒問暖,誠心問計。要接好“地氣”,就要放低姿態,甘當小輩,坐著小板凳與群眾拉家常。在具體減“官氣”中,首先要“沉下去”虛心征求意見,還要“背靠背”誠心收集意見。通過廣開言路、廣集民智,切實增強了群眾參與的廣泛性,真正弄清楚“群眾對什麼不滿意、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能為群眾做什麼、改什麼”。人心換人心,瑪瑙兌黃金。隻有消除顧慮,拆除心牆,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官氣”就沒有產生的誘因,更沒有生存的土壤,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減“官氣”接“地氣”的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冬君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