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材料漫天飛,機關干部該如何脫離文山會海?

何解

2014年11月03日14: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已壓縮各種文件190.8萬個。按每個文件1張A4紙保守估算,連起來長度達566公裡,厚度相當於50層摩天大樓。(據11月2日新華網)

全國壓縮文件190.8萬個,下降26.7%,意味著壓縮前文件超過700萬個。按一年250個工作日計算,相當於每天發文5000個,“文山”泛濫程度可謂觸目驚心。“紅頭”文件漫天飛,有多少是具體落實辦事的?又有多少只是為了“喊一嗓子”的?

平心而論,行文、辦文作為黨政機關一種常用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本來無可厚非。在黨政機關工作,無論請示還是匯報,調研還是考察,總結還是規劃,哪一項都離不開文字材料。被稱為“國考”的公務員考試,有一門必考科目是申論。申論即為針對給定材料或者特定話題而引申開來、展開議論的一種文體,一種因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而出現、推行的新興文體。再者,有不少地方黨政機關公開選調干部,考試內容索性被簡化為一道寫作題,最終以一篇文章見高低、定取舍。這些都充分說明,文字表達能力對於機關干部的重要程度,也反映出機關工作的一大特點。

隨著現代辦公設施的改善和工作人員文字能力的普遍提高,各級機關的工作標准也在逐步“升級”,不管大事小事、實事虛事、急事緩事,統統要形成文字、電腦印制,文牘主義傾向日趨嚴重。先前有一條段子很火爆:“春眠不覺曉,醒來寫材料﹔舉頭望明月,低頭寫材料﹔紅星閃閃亮,照我寫材料﹔子在川上曰:我在寫材料﹔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寫材料﹔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材料﹔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寫材料!”話雖有點夸張,卻形象地描繪出機關干部身陷“材料堆”的窘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反之亦然,機關工作中的一些毛病,常常能從領導身上找到影子。有的領導同志,把聽報告、批文件、念稿子視為有“領導范”,加之少數領導自身能力不夠,工作匯報也好,大會講話也好,座談發言也好,都過分依賴秘書起草稿子,離開稿子就不敢說話、不會說話。正是這樣,領導干部不注重學習、不熟悉情況、不思考問題,熱衷於照本宣科,習慣於機械傳聲,才致“此處可能有掌聲”之類笑話不時上演。領導干部作風如此,“文山”焉不高聳!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文件材料儼然成為干部政績的評價依據。在一些人眼裡,工作做得好,不如材料寫得好。一項工作,如果沒有材料來體現,領導不知道、上級不了解,再好也是枉然。基於這種心態,各種各樣的匯報材料、經驗材料、典型材料長盛不衰。有的地方推進工作,把在上級機關內刊上稿數量、爭取領導批示的機會,作為政績來追求﹔有的單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把出了多少文集作為成果來炫耀,結果是“工作班子受教育、印刷機構得實惠”。這當中,固然有工作必須的材料,但保守一點講,至少近半數屬可有可無,黨政機關的“造山”能耐堪稱一絕。

文風不改,“文山”難平。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快兩年了,歷時一年半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告一段落,根治機關文風之弊還要等到何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何解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