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近日卻因侵吞科研經費被批捕。在新中國的科學史上,52歲的李寧很可能成為首個被取消院士稱號的“兩院”院士。(據10月15日新華網)
正所謂“失去監督的權力是禍患,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災難。”而貪與失如影隨行,貪則必失﹔腐與敗如瓜隨秧,腐則必敗。對於今日的李寧來說,就是最好的驗証和見証。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國家培養一個領導干部比培養一個飛行員的花費要多得多,而更多的還是我們傾注的精神和精力。那麼,在筆者看來,培養出一個院士恐怕比培養一個領導干部更不容易,更為珍貴。但腐敗毀掉一個院士卻非常容易,稍有不慎就會防線失守、底線失陷、大節不保,從座上賓淪為階下囚。而一個院士的毀掉,不僅是葬送了個人的大好前途,給黨和人民以及自己和家庭,特別是給我們的科研事業都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令人扼腕。
報道稱,李寧涉案令很多師生和專家惋惜。中國農業大學一位碩士生稱,李寧身為院士,還長期堅持為普通學生授課,實屬少有。還有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生於江西的李寧,求學時是典型“學術痴”,其作出的重要科研貢獻不能因其貪腐行為而被全盤否定。不少師生認為,李寧案不僅僅涉及個人道德,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我國科研經費管理方面諸多制度性漏洞。這意味著世上有許多遺憾、惋惜,是人們無力彌補,無法消除的,隻有教訓才是永存的。
毫無疑問,失去監督的地方,必須是腐敗滋生的溫床。而遏制腐敗,重在預防。李寧案再次表明,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不僅是一種必要,更是一種必然。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今天,制度建設仍然存在著不少“蟻穴”,“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必須提速、加速。
正像一位科研人員所說的,當前,科學界存在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評價科學家的標准不是看其學術水平、業界口碑,而是看其是否能吸引和佔有大量資金。由此也造就了一些“科學家富豪”。此等“亂象”必須用整治“四風”的“手法”加以治理。
當然,李寧案也再次告誡我們,腳上的泡是自己走出來的。當年“曹鼎為泰和典史,因捕盜,獲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動。輒以片紙書‘曹鼎不可’四字火之,已復書,火之。如是者數十次,終夕竟不及亂。”應該說,曹鼎抵制住女賊色相勾引,靠的就是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修養。現實生活中的李寧,所面對誘惑如同曹鼎面對女賊的情形是一樣的,然而,他卻目眩神迷、靈魂出竅、見“色”眼饞、“坐懷就亂”,最終成為誘惑的“俘虜”,滑落犯罪的深淵。這無疑再次給我們敲響“寧走百步遠,不留一念貪”的警鐘,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貪婪和幸福永遠不會牽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