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鵬飛
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來源於《人民網》)
筆者認為,習近平文藝“為誰服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既指出了當前文藝發展的方向,也指出了人民群眾對文藝的需求,折射了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群眾從物質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強大指向。物質幸福,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得到的最大福祉,吃飽穿暖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是人民群眾吃飽穿暖的又一“大餐”。而文藝的繁榮和發展,正是這份大餐的“快餐店”。正如習近平所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但文藝要成為人民群眾的“快餐”、“美餐”,這不是靠金錢買來的,也不是一陣風可以刮來的,而需要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深刻感受人民群眾對精神快樂的真正需求。街舞,是時下最流行的群眾娛樂活動。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尋求靈感,以了解群眾的精神寄托,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物質幸福、精神幸福,這是人民群眾的心裡寄托和靈魂寄托,在物質幸福得到滿足時,人民群眾一時找不到精神家園,有的成為了金錢崇拜者,有的成為了宗教的俘虜,甚至有的加入了邪教,這些都與文藝作品的庸俗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習近平強調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藝工作者的時代重任和職責所系,必須具有堅定的擔當精神,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物質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礎,精神幸福離不開物質幸福的支撐和保障。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搞好自己創作的同時,要引領和帶動群眾的創作熱情。記得小的時候,雖然家裡窮、村裡窮,但村裡的群眾性文藝活動並不匱乏,扭秧歌、唱地方戲都是群眾喜歡和經常見到並參與其中的樂事、喜事,但到了90年代后,群眾富了、村裡富了,但群眾性文化活動卻越來越少了,這就導致了群眾的精神食糧出現了“糧荒”。對於文藝而言,也出現了一頭熱一頭冷的怪現象。熱,是文藝作品增多了﹔冷,是人民群眾離文藝越來越遠了。因此,文藝工作者要眼光向下看,真正走入群眾、走入基層,吸取能量,發散能量,這樣才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讓文藝真正為大眾服好務。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