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政府信用怎能成“欠賬”抵押?

陳怡如

2014年10月10日17: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目前,已有30省份公布“關於整治拖欠群眾錢款、克扣群眾財物”查處情況,涉及對群眾欠賬不付、欠款不還、“打白條”、耍賴賬的問題共16204個,查處22065人。同時還發現不按標准及時足額發放征地拆遷補償款、侵佔挪用補助資金的問題7682個,處理4610人,涉及金額超過35億元。(10月7日《法制晚報》)

筆者曾聽一位鄉鎮黨委書記說:“在這裡開展工作太難了,因為老百姓都不相信政府了,過去鄉鎮政府答應百姓的不給、承諾給百姓干的實事不干,讓政府信用都被糟蹋了。”這次專項活動中查處的各類問題,正是該黨委書記口中“政府信用”被糟蹋的現實體現。

人無信不立,政府亦是如此。政府立說立行、說到做到,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政府屢說不干、欺瞞百姓,百姓自然也就不再相信。有些地方政府,就是在用“失信”消耗著多少年來累計的“政府信用”,用“政府信用”為自己的不作為、亂作為買單。一些地方政府,吃飯“打白條”、買辦公用品“挂空賬”,到了結賬的時候原任領導高升、現任領導不認賬,最終隻能苦了群眾﹔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答應給老百姓辦一些實事,但打著沒錢、上級不批准、條件不達標等等旗號不辦事,引起了群眾的嚴重不滿﹔更有一些地方政府,與民爭利,凡是涉及錢物的方面隱瞞拖欠,該賠償的拆遷款一拖再拖,該發放的補貼款一等再等,最終讓群眾不再相信。

政府的“失信”后果堪憂。該鄉鎮黨委書記曾對筆者說:“我們在路邊栽樹,承諾栽在誰的地裡就給誰,隻要給我們看好、養好樹,樹的收益鄉鎮黨委一份不要,都是百姓自己的。但老百姓卻說,以往鄉鎮答應給我們的總是不算數,我們不敢相信你們。”原本都是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但就是因為以往政府的“失信”,讓辦好事都變難了,更不用說拆遷、計劃生育等需要進一步做群眾工作的難點、重點工作。失去信用易、恢復信用難,政府的“失信”行為不僅給自己的工作增添了難度,更是給群眾添了堵。

根除政府“失信”行為必須得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對以往“拖欠群眾錢款、克扣群眾財物”的問題進行認真整改,千方百計把錢款、財務還給百姓,讓百姓看到我們整治“失信”行為的決心﹔另一方面,今后政府要更加注重“守信”,減少承諾裡的“水分”,增加“承諾”落實的力度,讓群眾從點滴小事中相信政府。

政府不應該欠老百姓的帳,政府信用更不應當成為“欠賬”抵押。各級政府要借教育實踐活動“盤點”契機,及時改正自己的“失信”行為,進一步樹立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