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日前,記者在山西圍繞反腐風暴進行採訪時,不少受訪者談及這裡過去一段時間不正常的政治生態時,會提起一個叫馮朝輝的人。馮朝輝,山西陽泉市郊區楊家庄鄉黑土岩村原支部書記的娃,一個真實學歷不過初中的后生,在二十多年裡,偽造年齡、身份、學歷,招工、入黨、提干,一路混一路貪,落馬前居然“混”成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14年9月29日新華視點)
眾所周知,反腐敗工作是一場長期的艱巨的斗爭,絕非多查幾個腐敗分子就能解決問題那麼容易、那麼簡單。因為腐敗分子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他們會用靈敏的嗅覺去尋找新的利益最大、漏洞最多的地方,不斷開辟新的滋生腐敗的土壤,所以,對腐敗分子不堅決懲治,則無從預防﹔不下決心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果就難以鞏固和發展。
在筆者看來,馮朝輝一案就是最典型的例証。正像報道中所說的,這個被人們稱為“小混混”“二癩子”的馮朝輝,其個人起落,被許多人視作一個鮮活標本,發人深省。
毫無疑問,馮朝輝一案發人深省的地方有很多,但最發人深省的就是馮朝輝的“出身”。報道稱,2014年4月,山西省紀委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給予馮朝輝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然而,馮朝輝這些被開除的身份卻都是騙來的。熟悉他的人告訴記者,“隻有名字和性別是真的”。騙,是馮朝輝發跡的原點。農轉非、干部身份、北京戶口都是通過偽造証明等手段騙來的。北方交通大學專科文憑也是偽造的
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稱為“小混混”“二癩子”的人,靠“混”和“騙”竟然成為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而且貪婪成性,從被任命為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舊關超限運輸檢測點主任那時起,就吃上了“黑金”,走上貪腐之路。隨著職務的提升,他的朋友圈子在不斷升級、擴大,他的斂財方式也在“升級換代”,開始在“朋友”中間充當掮客,借幫人拿項目撈好處,甚至借用其“紀檢干部”身份招搖撞騙,替人“鏟事兒”,詐取不義之財。
更令人咋舌的是,2012年,石家庄團市委原副書記王亞麗因身份造假被免職並移送司法機關。此后,全國各地開始清查干部隊伍中的身份造假者。當時,在陽泉市公務員隊伍中,包括馮朝輝在內,共有5人被市委組織部查証身份有問題,按規定應從公務員隊伍中予以清退。馮朝輝因為“在北京有人”,被陽煤集團延至旗下,任命為陽煤集團紀委副書記,馮朝輝雖然離開公務員系統,但職級卻不降反升,成為“正處”。
由此觀之,被人們稱為“小混混”“二癩子”的馮朝輝,之所以能夠“混”出個人樣兒來,能“騙”出一片光明來,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紀律、我們的監督、我們的組織程序都“睡覺”去了,我們的組織人事監督部門也“漏崗”了,讓馮朝輝越“混”越精神,越“騙”越來勁,最終給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去處。馮朝輝一案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發人深省”,更要有“刷新”的警醒。有效預防馮朝輝式的腐敗,關鍵是不能有一個環節“睡覺”,不能有一個部位“漏崗”,不能讓一塊土壤滋生“雜草”。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