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貪官“年輕面孔”逐漸增多催人警醒

林偉

2014年09月23日17: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解放日報》報道:提及腐敗分子,不少人腦海中會浮現出這樣的情景:頭發花白、面容蒼老的當事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我辜負了組織的培養”。因臨近退休,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最后大撈一把的“59歲現象”曾經是貪腐的典型代表。

然而,如今的不少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年齡不大、走上關鍵崗位時間不長,但作風腐化墮落、涉案金額同樣觸目驚心。來自上海市檢察機關的一組數據顯示,腐敗分子中的“年輕面孔”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在筆者看來,如果說“59歲現象”是因腐敗輸在“著陸線”上,那麼,“35歲現象”則是因腐敗跌倒在“起跑線”上﹔如果說“59歲現象”反映的是再不撈就沒機會撈的最后瘋狂,那麼,“35歲現象”反映的則是得機會就撈的肆無忌憚。從“59歲現象”到“35歲現象”,令人警惕,催人警醒。

正如報道所言,35歲正值事業黃金起點上,雖然要做到單位高層或中層正職還比較難,但也有不少人已經身處重要崗位。一些“少年得志”的人飄飄然,以為權力到手,就可以貪圖享樂、為所欲為,隨意觸及法律的“高壓線”,剛當上領導就腐敗,結果身敗名裂,后悔莫及。

譬如,1969年出生的吳建文畢業於復旦大學,曾先后擔任新亞藥業總經理、董事長,新先鋒藥業總經理,上藥集團抗生素事業部總裁,上藥集團總裁兼新先鋒藥業董事長。從個人成長履歷看,吳建文應該是一名難得的專業型國企人才,青年俊杰,前途光明,參加工作僅6年便被提拔進入新亞藥業領導班子,成為這家國有企業的副總經理,時年28歲,鋪陳在吳建文面前的是人生道路全新而又燦爛的一面。然而,他卻迅速蛻變成了一隻蛀虫。有數據顯示,近年落馬的“70后”、“80后”,大多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或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他們熱衷於過奢侈生活、豪賭。由於法紀觀念欠缺,這些“少壯派”腐敗起來,膽子更大。

也正因如此,有專家指出,職務犯罪年輕化,說明目前的教育存在缺陷,“金錢至上”、“等價交換”等錯誤價值觀影響著一些年輕干部。無論是在政府部門還是國企中,年紀輕和高學歷不是拒腐防變的靈藥,“干部年輕化”也不意味著“腐敗風險降低”。從“59歲現象”到“35歲現象”,恰恰反映了關口前移的緊迫性。

筆者感到,腐敗分子中的“年輕面孔”逐漸增多,再次警示我們:遏止職務犯罪年輕化現象,既要“懲治於既然”,更要“防患於未然”。也就是說,除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構建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外,對年輕干部還要“扶上馬,送全程”,將其作為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重點,有針對性、經常性地開展始業教育、廉政教育、法制教育,正本清源,全方位推進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各項改革與制度創新,打好“送全程”的思想基礎、作風基礎、法律基礎,使年輕干部對“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刻骨銘心,自覺抵制一切錯誤的思想和不良的風氣,嚴守廉潔從政的底線,讓權力始終保持清醒與純潔的運行。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和防止剛剛起跑、或正在起跑的年輕干部因腐敗跌倒在了“起跑線”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