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落實“兩個責任”應把紀委打造成“體外監督”

趙艷生

2014年09月10日17: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委(紀檢組)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主要責任就是六個字:監督執紀問責。然而有的紀檢監察干部怕得罪人,對監督畏首畏尾,看到問題和沒有看到一樣,聽到反映和沒有聽到一樣,得過且過,監督缺位。有的紀檢監察干部樂於從事其他業務,黨風廉政建設反成了副業,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的紀委書記隻想著與同級黨委搞好關系,不主動向上級紀委匯報工作。(據9月9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確,很多紀檢干部怕得罪人,紀委書記也隻想著與同級黨委搞好關系,而且對監督不力,總是找客觀條件,這些都是當前紀委履行監督責任的真實寫照。

也不可否認,很多時候,責任心強能把冷板凳坐熱,責任心不強熱板凳也會坐冷。筆者不否認責任心在執紀監督問責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紀委執紀監督問責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責任心,而是客觀條件。這就像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樣,沒有米,誰也做不出噴香的米飯。畢竟紀檢干部不是孫猴子,沒有72般變化,也不會“點石成米”。紀委書記與同級黨委搞好關系,這只是在雙重領導體制下,夾縫中的生存之道。要知道,畢竟黨委既管著紀委的“票子”,又管著紀檢干部的“帽子”。

還拿“種田”來打比方,紀委並不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紀委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片田,但這片田到底種什麼作物,農民往往會跟著市場走,也就是什麼“更賺錢”,才會種什麼。對於紀委來說,黨委和政府掌管著紀檢干部的“票子”和“帽子”,又豈能不與黨委搞好關系?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否則,豈不會死的很慘?

看到紀委的現狀,讓筆者想到了坊間流傳的一個段子。段子說的是一個小女孩問她媽媽,什麼是黨委,什麼是政府,什麼是人大,什麼是政協,什麼是紀委。她媽媽的回答很耐人尋味,說黨委像爸爸,政府像媽媽,人大像爺爺,政協像奶奶,而紀委就像小姑娘自己。名義上是紀委監督黨委,但又受黨委的領導!“票子”和“帽子”都在黨委手中,紀委監督依然屬於“同體監督”、內部監督,這又如何實現有效的監督呢?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監督執紀問責是紀委的主要責任,但是按照現行的干部管理體制,紀委的監督責任與紀委的權力不相適。人們總是嘲笑殺雞用宰牛刀者,說這是對資源的浪費。但是筆者認為宰牛用殺雞刀者,雖然精神可嘉,但更應該被嘲笑,因為用殺雞刀宰牛,很難把牛殺掉,而且還容易被牛頂傷,讓自己置身危險之中。

現實中,每一級干部都有一個被管理的權限,就拿縣級干部來說,管理權在市一級。縣級干部的任命、晉升職務,或者被問責和處分的權限,也都在市一級。縣級紀委沒有權力問責和處分縣級干部。沒有權限,監督就會乏力,更別說問責了。所以,別說對同級黨委的監督,即使對普通的縣級干部,縣紀委也很難進行有效監督。

所以,落實“兩個責任”,特別是讓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互相促進,必須打破紀委“體內監督”黨委的現狀,隻有紀委的監督成為體外監督、第三方監督,才能真正發揮紀委監督執紀問責的主責,才能讓監督充滿活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老兵808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