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要“網絡問政”更要“網絡施政”

朱波

2014年09月01日14: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有6億多網民,每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總理都要和網民進行對話。然而要跟總理對話,或許不必再等到兩會。從3月起,中國政府網開設“我向總理說句話”常設板塊,“一些好的意見建議將被直接送到總理的辦公桌上”。這讓中國網民的電腦桌與政府總理的辦公桌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8月30日新華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構筑民意表達平台,創新政務公開載體,及時了解輿情,促進科學決策,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施政亮點。“與網民在線交流”、“官員開設博客”、“開通省(市)長電子信箱”……一股“網絡問政”新風正在蔚然興起。

但隨著“躲貓貓”、“周久耕案”等網絡事件發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員就開始懼怕互聯網,隻要某地某部門或某單位在網上出現“不和諧音符”,機關單位或部門立刻想盡一切辦法,刪帖、掩蓋……

出現對網絡“又愛又恨”矛盾心理的主導因素是,一些黨政官員還沒有把“網絡問政”作為“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的常態機制,也沒有一種相對理性、冷靜的態度,他們可以聽網友說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聽不得真正“不同”的聲音,見不得揭短亮丑的帖子,認為那是給自己臉上“抹黑”,與自己“過不去”。這種所謂的“網絡問政”,就成了有其名無其實的作秀,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版葉公好龍。

媒體,素來有“第四種權力”之美譽﹔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民數量的膨脹和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作為新興媒體的網絡,正日益頻繁地介入輿論監督,對各級、各地政府的傳統執政方式都提出了新挑戰。中國政府網開設“我向總理說句話”,從定期與網民交流互動到常態化的建言收集,與總理的溝通大門隨時敞開,百姓任意書寫﹔從打造溝通渠道的形式創新到建言-辦理的網絡問政新常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更加注重民聲、民望的施政理念。

因此,各級、各地政府官員要想通過“網絡問政”,傾聽最真實的基層聲音,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真正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就必須首先對網絡作為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有效渠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堅定“以人為本”理念,正確處理群眾利益和自己“榮辱得失”的辯証關系。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問政”機制,使“網絡問政”真正成為傾聽民聲的平台。還要配套建立問題解決反饋機制、問責機制等長效制度,使群眾的反映有回應,問題能解決,不負責任的人員受處罰﹔把“網絡問政”作為反映民生訴求、監督政府工作的平台,加強輿情研判,查找工作差距,創新工作方式,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李克強總理的庄嚴承諾:“民之所望是我們施政所向。要牢記責任使命,增強憂患意識,敢於擔當,毫不懈怠,扎實有效解決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厚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朱波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