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穩當勝於冒失”的最新解讀

林偉

2014年08月28日16: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史料稱,解放戰爭時期,陳雲受中央之命率部接收沈陽。在千頭萬緒的接收工作中,如果不謹慎周到,是很容易出現混亂和錯誤的。1948年10月28日,陳雲在干部大會上作動員講話時說:“穩當一些,要多想一想,多請示一下。這樣慢了一些,有點損失,但這比冒冒失失犯了錯誤哪樣好?寧可穩當一些,不要冒冒失失。”在具體接收工作過程中,他多次強調:“遇事不忙,寧多研究請示,而遲延作出決定的時間,不讓草率從事而出岔子。前者損失小,后者損失大。”在陳雲看來,工作任務完成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能否做到高水平、高質量。如果為了貪多求快而導致錯誤百出,那是得不償失的。

毫無疑問,現實生活中的許多錯誤,包括大的失誤,往往都是在冒失中犯下的。陳雲所提倡並堅持力行的“穩當勝於冒失”,正是為了力求“少出誤”和“不犯大錯誤”,時至今日,對我們各級黨員干部學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出失誤、不犯錯誤,大有裨益。

時下,許多人認為,貪污腐敗是政治問題、道德品質問題,為黨紀國法所不容。而在工作中冒冒失失地“出點失誤”或“犯點錯誤”,則認為是“工作作風和工作能力問題”,“主觀願望是好的”,“好心人辦了錯事”等等。其實,“出點失誤”或“犯點錯誤”所帶來的是國家財力、物力、人力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並不比貪污腐敗小,尤其是不良社會影響往往更大、更壞。

所以,堅持穩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調研,勢必就會多幾分理智,多幾分謹慎,從而也就少幾分急躁,少幾分冒失,也就會避免或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誤”或“錯誤”。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一些人因錯失“穩當”而頭腦過熱,過於“冒失”,作出一些有違客觀實際的決策或舉動,陳雲卻能夠保持清醒和冷靜,並在關鍵時刻為中央提供決策和參考。他的工作法寶之一,就是堅持“穩當勝於冒失”,這意味著實事求是、謹慎、穩當是陳雲一貫的行事作風和品格,而這與他不斷思考和踐行怎樣才能“少犯錯誤”和“不犯大錯誤”有著本質的聯系和內在的一致性。

也正因如此,史料載,1949年4月16日,張聞天在東北局高干會議上提出要學習陳雲“謹慎小心、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1956年9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上公開評價陳雲“公道、能干,比較穩當,看問題有眼光”。在筆者看來,這一評價,對新時期領導干部也是一種要求、一種標准。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小問題連著大問題,新問題伴著老問題,舉步維艱,沒有一點敢想敢闖、敢試敢當、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和干勁,不可能有效化解各種難題。但是,這種“闖”、這種“冒”,既不是魯莽冒失地“闖”、瞎折騰地“冒”,也不是盲目樂觀地“闖”、妄自菲薄地“冒”,而是清醒地認識面臨的現實難題,“穩當”的“闖”、“穩當”的“冒”,鍥而不舍,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勇往直前的干勁,破解改革中錯綜復雜的問題,突破發展中的瓶頸,不斷開拓前行。

如此說來,“穩當勝於冒失”,應成為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的座右銘,成為我們減少失誤、少走彎路、少交“學費”的工作法寶,成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現實解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