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基層“酒烈士”何以揮之不去

何解

2014年08月25日15: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繼韶關樂昌市沙坪鎮黨政班子成員接受私人宴請,飲酒致一名副鎮長死亡被韶關市紀委介入調查后,韶關市紀委近日又在其官方網站通報稱,韶關市仁化縣人民法院一行接受韶關市湞江區人民法院公務宴請飲酒致一黨員干部猝死。(據8月24日《羊城晚報》)

近期以來,基層公職人員在公務接待中飲酒致死的事件頻頻發生,“酒烈士”的悲劇一次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對於普通人來講,喝酒就是遭罪。有一首寫“酒”的詩說:“看起來像水/嘗起來辣嘴/喝下去鬧鬼/走起來拌腿/夜裡醒來找水/早晨醒來后悔”。這看不見“酒”字的《酒》詩,對“酒”的描繪可謂形神兼備、入木三分。據說現在,每年淹死在酒杯中的生命,遠遠超過淹死在大海裡的生命﹔每年被酒水沖走的財富,大大超過被洪水沖走的財富。無須諱言,從中央到地方一再下發“禁酒令”,但是,公職人員吃喝之風仍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酒烈士”依然揮之不去。濫喝狂飲的背后,固然不乏奢靡的享受、特權的放縱、利益的交易,而基層干部思想上對酒的認識的誤區,同樣不容忽視。

其一,認為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身處社會,人在江湖,時時看宴,處處見酒。諸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不夠,感情鐵、喝出血”,“寧願傷身體,不願傷感情”之類的俗語、順口溜,都在訴說著酒與感情非比尋常的關系。別離舉杯,相逢把盞,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參軍、入學、調動、升遷,沒有一件不能成為喝酒的理由。普通百姓如此,基層干部也不能例外。殊不知,建立在酒肉之上的感情,終歸是靠不住的。

其二,認為酒是接待的“殺手锏”。一些基層單位奉行“接待就是生產力”,仿佛隻要接待搞好了,一切都可搞定。所謂“無酒不成席”。應酬接待,攀權附貴,“酒不是好東西,但是,沒有比酒更好的東西。”在公務接待規定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基層單位的接待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於是乎,哪怕在酒店裡打“白條”,也不能降低接待標准﹔哪怕“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也在所不辭。

其三,認為酒是工作的“助推器”。一些基層干部,聯系群眾的方式就是打牌、喝酒。有個鄉鎮干部講:早些年前,他有一次到村裡催收農業稅,請村支書協助配合,問:“幾天能夠收齊?”支書擺開酒席考驗他,他一口喝下一碗酒,支書說:“一個星期!”他接著喝下第二碗酒,支書說:“三天!”他又喝下第三碗酒,支書說:“一天就行!”他倒頭睡去。等他醒來時,支書把全村的農業稅如數交到他手上。類似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喝酒,幾乎成了基層干部打開工作局面的“金鑰匙”。

迷信“酒文化”對交朋結友、公務接待、推進工作有利,很大程度上還是世俗陋習在作祟。“酒是穿腸毒藥”,切不可貪杯。無節制地豪飲,既浪費糧食,又容易引發事端,還影響健康,更可能滋生腐敗。所以,在喝酒的問題上,與其講“文化”,不如講文明,千萬莫把陋習當成“文化”來傳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何解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