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讓“親誠惠容”理念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朱波

2014年08月25日15: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8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題為《守望相助,共創中蒙關系發展新時代》的重要演講,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紛紛表示,中國為亞洲和世界帶來的是發展機遇,在“親、誠、惠、容”的理念指導下,中國的發展將惠及地區和世界。(8月23日《人民日報》)

此前,應韓國總統朴槿惠邀請,習近平主席首次專程對韓國進行訪問。此訪是對中韓關系22年來發展成就的總結,也是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重大實踐。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推進周邊睦鄰友好,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日益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親誠惠容”四字箴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新發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國60年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閃爍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光芒。

所謂“親”,就是增進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關於“誠”,就是以誠相待,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有關“惠”,就是互惠互利,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鄰居更多地受益於中國發展,也讓中國從鄰居身上獲得助力。而“容”字,就是要開放包容,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回應周邊國家期待,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

“親誠惠容”四字箴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著眼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新發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國60年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閃爍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光芒。

當然,“親誠惠容”的背后,是中國周邊外交上的有所為或有所不為。牙齒與舌頭也有打架的時候,但直面矛盾,有理有利有節,則是中國外交重要原則。近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之爭和邊界問題,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和越南決定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中國和印度簽署邊防合作協議等。在釣魚島問題上,中國一方面堅持對話解決分歧,一方面表達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

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中國與周邊國家連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筆者認為,“親誠惠容”既是對外交理念的最高概括,也是外交的基本原則﹔既是外交人的行動准則,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發揚和繼承。“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不僅中國要身體力行,也應當成為地區和世界各個國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及行為准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朱波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