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北京動物園原副園長肖紹祥因涉嫌貪污罪、受賄罪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8月20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審。如此案情讓人驚訝,以至於讓人慨嘆:“清水衙門”也能揩出油水。(2014年8月21日《檢察日報》)
正所謂“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唯公則靈。”貪腐不分權力大小,腐敗沒有部門之分。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某些部門是“清水衙門”,既無權又無錢,與反腐敗關系不大,不會出太大的問題。通過這些年的實踐,人們已經看得很清楚,這種說法並不符合實際。某些部門貌視無權無錢,但產生權錢交易腐敗現象的條件和土壤很多,稍有鬆懈,腐敗現象就會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開來。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近日刊登文章稱,從現在查辦的腐敗案件、信訪舉報的線索和巡視發現的問題可以看出,不僅是沾錢、沾權的地方容易滋生腐敗,就連以往大家認為的“清水衙門”都出現了窩案,令人拍案驚奇。
譬如,一個看似“清水衙門”的“一把手”,卻在4年間置辦了38套房產。做出此番“大手筆”的,就是安徽省黃山市園林管理局原局長耿曉軍。法院判決書顯示,耿曉軍的一個重要斂財手段,是侵吞綠化工程款差價。一位熟悉耿曉軍的“圈內人”說,耿曉軍之所以能夠在黃山園林領域為所欲為,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其在黃山市園林局任職時間太長,從1997年8月直到2008年案發,這段時間完全是他一人說了算。
類似的“清水衙門”腐敗還有不少,福建省壽寧縣林業局原局長和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因地制宜”,利用林業現狀調查事宜,先后貪污公款48.83萬元﹔湖北省荊門市水利系統共被立案查處貪污賄賂犯罪案件13件13人,其中,大案10件10人縣級干部1件1人,科級干部6件6人,涉案金額共計200余萬元……
“清水衙門”腐敗緣何到了拍案稱奇的地步,其背后原因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權力缺少監督。也就是說,一些“清官”變成了貪官,“清水衙門”變成了“渾水衙門”,問題還是出在監督上,權力不受約束是他們貪腐的主要根源。為此,專家給出這樣的觀點:“清水衙門”腐敗與權重部門腐敗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共性在於,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缺少監督﹔不同之處則是“清水衙門”長期游離於公眾視線之外,使得個別干部的貪腐行為更加多樣、更加肆無忌憚。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就像我們常說的“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樣,監督面前沒有“清水衙門”“油水衙門”,制度面前沒有“清水干部”“油水干部”,必須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種標准用到底、一個算盤算到底,不分權力輕重、“油水大小”,腐敗風險高低,都要把監督的眼睛“擦亮”,把制度的“籠子”扎緊,找准風險點,設置高壓線,鞏牢防火牆,劃出警戒線,營造“伸手必觸電、腐敗必落馬”的制度環境,以警示“清水干部”“油水干部”自覺堅守防腐拒變的道道防線,不碰“高壓線”,不越“警戒線”,真正做到“心中有之,言必合之,行必循之”。否則,“清水衙門”流出的“渾水”,也會引發“管涌現象”。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