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日前,廣東省紀委書記黃先耀在第13期領導干部“三紀”培訓班講話時告誡參訓的300余名“一把手”:“不作死就不會死”,同時,又叮囑每個人,酒肉朋友千萬不能亂交,交了就要被“綁架”﹔有所圖謀的飯千萬不能吃,吃了就“嘴短”﹔對自稱有特殊背景或者與高級領導及其親屬有關系的人的話千萬不能信,信了就上當﹔私人會所和高檔娛樂消費場所千萬不能進,進了就可能掉進“黑洞”﹔不義之財千萬不能收,伸手必被捉﹔僥幸心理千萬不能有,一失足會成千古恨。后被媒體稱之為“六個千萬”。(8月12日《南方日報》)
黃先耀的“六個千萬”,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真可謂字字千鈞,貴若千金﹔既是感慨之語,又是經驗之談。但就是在這樣密集的告誡和警示之下,還有人心存僥幸,自認為吃點、喝點、樂點、拿點不會逮到自己,如果被逮到了就自認倒霉。
眾所周知,針對民眾深惡痛絕的官場腐敗現象,自2013年以來,中央反腐力度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老虎蒼蠅一起打”。為此,中央連下15道禁令,一道道禁令“關權入籠”,一道道禁令猶如一個個“緊箍咒”,無不成為各級領導干部不容觸碰的“高壓線”。
盡管在中央三令五申的高壓態勢之下,還是有人習慣於用過去的“老框框”、“老道道”去觸摸通了電的“高壓線”。明的不行了就用暗的,於是便出現了“農家樂裡洗桑拿”“礦泉水瓶裡裝茅台”“紅塔山盒裡藏熊貓”之類的丑聞,不時刺激著社會的神經。凡此種種,都是僥幸心理在作祟。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這一告誡再次明確了一個道理:僥幸非常道,靠僥幸過日子,遲早要跌跟頭。不論做官還是做人,都是如此。如,倪發科2008年擔任安徽省副省長后,分管國土資源工作,未經組織同意,就擔任了省珠寶協會名譽會長,接觸上了玉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些個體老板投其所好,最終他被玉石、字畫等“雅賄”所擊潰,被熏心物欲所擒獲。
古人雲:“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領導干部手中都擁有一定的權力,身在各種人情世故的交匯處,身處各種賄賂犯罪的指向點,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不能理性面對黃先耀“六個千萬”的忠告,思想稍有放鬆和懈怠,就會喪失原則,沾上污垢,滑向腐敗的泥潭“作死”。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所以,各級領導干部隻有心存“六個千萬”,敬畏“六個千萬”,才會知道什麼是通了電的“高壓線”,遵循規矩、守住底線。隻有“不作死”,就不會死﹔隻有不存僥幸,才能從容生活、坦然做事,以健康的心態做好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奉獻社會。
相關專題 |
· 朱波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