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翻開歷朝歷代的歷史,腐敗始終蔓延在上自君主、公卿等最高統治集團,下至一般官吏的統治階級各階層中,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最終導致王朝的滅亡。歷代腐敗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活腐敗,二是權力腐敗,三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風氣腐敗。(2014年8月12日《檢察日報》)
我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一直重視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供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借鑒,即所謂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早已陳述過這樣的真理。
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說過,讀史是智慧的事。在我國的歷史上,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經驗智慧。以腐敗為例,2000年,在中央紀委建議下,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啟動了“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課題研究,至2013年課題圓滿完成。課題顯示,在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更迭中,可以看到一次次上演權力被腐蝕的“周期律”。腐敗一直像一個巨大的黑色幽靈,揮之不去,如影隨形。
也正因如此,權力腐敗與王朝衰亡自古就是人們關注的話題。課題專家指出,秦始皇一生為政很勤奮,作出了很大的歷史貢獻,但他是一個高度專權又剛愎自用的人,對權力的極度渴望和永遠佔有,導致他不僅生活奢靡,而且獨斷專橫、貪戾暴虐,打擊一切威脅與危害其政治權力的異己力量,把秦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就秦的滅亡來說,權力腐敗,特別是統治集團的權力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故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的腐敗與反腐敗,與今天的腐敗與反腐敗一脈相承。腐敗與反腐敗,歷史上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在今天,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未來的前途與命運。
在筆者看來,從當年毛澤東和黃炎培著名的“窯洞對”到“進京趕考”、“決不當李自成”,再到現在的“打虎拍蠅”剜除毒瘤,滌蕩“四風”清掃痼疾,我們黨始終保持高度的清醒,始終在為跳出歷朝歷代都沒有跳出的興亡“周期律”而努力、而打拼,沒有讓李自成的悲劇重演。特別是面臨“四大考驗”,防止“四種危險”,我們黨反腐敗斗爭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舉措更加務實、工作更加具體、對黨員干部的要求更加嚴格。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和多個場合強調,“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要求全黨必須警醒起來。
由此觀之,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與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年的“窯洞對”沒有過時,“進京趕考”仍在繼續,“決不當李自成”的警鐘長鳴不止,過去如此,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