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簽字生財”的金融腐敗緣於紙籠關虎

林偉

2014年08月12日16: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記者統計,十八大以來,銀行、証券等金融領域落馬高管有數十人。僅在銀行系統,已有20名行長級高管落馬。部分紀檢干部、金融學者認為,權力集中一個人,是“行長落馬”背后的腐敗深層症結。(2014年8月11日新華網)

正所謂“勤政從一言一行做起,廉政從一分一厘拒之。”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思潮、觀念彼此交鋒、碰撞。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如果思想上犯了糊涂,理想動搖了,信仰崩潰了,就會目光短淺,唯利是圖、意志消沉,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是輕而易舉之事。大量的腐敗案例警示我們,腐化墮落,起於一念之貪﹔濫用權力,源於一念之私。

特別是權力一旦迎合貪欲,被熏染上了銅臭,就會異化和失控,導致手握權力者頭腦不清,方向不明,貪欲膨脹,胃口越來越大,就如同喝鹽水一樣,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直至葬送自己。這正像古人所雲“貪蛇勇行,必忘其尾”。當貪官在貪污受賄的道路上,一味“勇行”、“隻恨聚無多”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身后的退路,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可以“腐而不敗”。然而,等到他們最終醒悟的時候,面對的隻能是恢恢法網和高牆鐵窗。在銀行系統,已有20名行長級高管落馬,就是典型例証。

俗話說得好,貓有貓道,鼠有鼠路。金融腐敗花樣繁多,手法各異,如:“欺上瞞下”,盤剝企業﹔曲線獲利,牟取“股權”﹔以權謀私,非法詐騙,等等。但萬變不離其宗,即: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以報道為証。一些“落馬行長”靠“簽字生財”動輒千萬身家。曾任中國農業銀行執行董事、總行副行長的楊琨今年6月受審,其先后收受財物3079萬余元。庭審記錄顯示,楊琨收受包括重達數公斤、價值約120萬元的金條,以及價值40萬元的紅木家具。

更為咋舌的是,由於缺乏規范,金融腐敗發現難、認定難、查証難,乃至伴隨“邊貪邊升”:比如,“落馬行長”楊琨在農行省分行行長期間就開始貪腐,后一路升至總行副行長﹔安徽省農發行原副行長操良玉被查前,貪腐行為已持續十年之久。“落馬行長不僅造成貪腐,還扭曲了社會經濟格局,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個別腐敗分子正通過手中掌握的行政審批權和壟斷權力,大搞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獲取巨額財富,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群體。

由此觀之,在新一輪金融市場化改革中,如何防范更多的高管淪為“碩鼠”,已經成為“必選題”、“必答題”。要結合金融領域的實際,切實解決好“牛欄關貓”、“紙籠關虎”式的權力監督體制、機制問題,圍繞限定權力范圍、厘定權力界限、減少自由裁量、規范權力運行建立健全制度,使權力授予、行使、監督全過程和各環節都有制度規范,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變關貓的牛欄、關虎的紙籠為帶電的天網、制度的鐵籠。這既能有效地遏制“簽字生財”的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又能可靠地預防“權力事故”的易發多發,更能打通“伸手必被捉”的“最后一公裡”,讓“不管涉及什麼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隻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成為一種現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