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7日,湖北省隨州市委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工作會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作了題為《從歷史、文學看當今反腐倡廉》的專題講座。(2014年8月9日《湖北日報》)
眾所周知,腐敗就像一顆毒瘤,肆意侵害著健康的肌體,吞噬著生命,如果不及時切除,不及時遏制,最終必會全身擴散,導致生命終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亡黨亡國”。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証明了的真理。
譬如,唐朝,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兵力內輕外重,釀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后,唐朝更加腐朽,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100多年腐敗的政治以及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引發了農民起義,瓦解了唐朝政權。還有明清。明清后期,買官賣官盛行,任人唯親,貪污賄賂,徇私枉法,腐敗之風,上行下效,愈演愈烈。“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就是最典型的見証。
也正因如此,談到腐敗,二月河以唐朝為例。他說,開元年間,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佔全球GDP的40%,美國現在是佔20%。僅40多年后,唐朝就出現了安史之亂而步入平庸,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時期腐敗加劇。“不管你有多高的GDP,多大的文化體量,如果腐敗橫行,都會轟然倒塌。”二月河比喻說,腐敗是一種社會糖尿病,無聲無息地來,沒有很大痛苦,但並發症出來就不得了,造成尿毒症、肝硬化等等。“它讓你的免疫力喪失,風一吹就倒了。”
在筆者看來,二月河稱“腐敗是一種社會糖尿病”,這一比喻非常貼切、恰當,發人深思,令人警醒。現如今,許多落馬貪官原本是貧寒出身,從基層干起,很能體貼民生疾苦,但是隨著權力的擴張、地位的提高,思想、信念、作風都會悄然發生變化,從廉潔自律的好官變成了肆無忌憚、貪污腐敗的壞官。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放鬆“三觀”改造,理想信念動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位﹔工作喪失原則,為情所動,因情害己,公權私用,公私不分﹔不能堅持嚴格自律,放縱自己,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從不拘小節開始,成為腐朽庸俗作風的犧牲品﹔缺乏政治敏感性,缺乏黨性鍛煉,經不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考驗,等等。但最關鍵的是,還是像人患上糖尿病一樣,不知不覺之間“疾病”就上身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溫水煮青蛙”效應。
用晚唐詩人杜荀鶴的詩句來解釋就是:“涇溪石險入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意思是船到險要處,船家謹慎防范,大都能平安度險﹔反而到了“平流無石處”,思想產生了麻痺,往往容易發生事故。也就是說,對於“暴風驟雨”式的腐蝕,大多數人能夠抵御。相反,卻容易在那些細枝末節、不太顯眼的地方“翻船””,留下“初之不慎,后患無窮”的悔恨。
也正因如此,筆者認為,二月河的“腐敗是一種社會糖尿病”之說,值得各級黨員干部深思、警醒和警戒,要把其當成警鐘敲,當成藥丸吃,以警示自己千萬不要“一步錯,滿盤輸”,形成“累加效應”,被人“用溫水煮了青蛙”。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