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稻草人
去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整風肅紀方面成效顯著,但是頂風違紀的官員仍然個別存在,挖空心思、變換方式地搞不正之風,一些違規違紀現象時常浮出水面,出現了被群眾戲稱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搞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鬧劇。
官員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究其原因是個別干部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總開關問題,丟失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理想信念,沒有處理好干群的“魚水關系”,自身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影子,扭曲了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追求。在制定政策時主觀臆斷、閉門造車﹔在指導工作時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在解決問題時脫離實際、盲目無知。如此不接地氣、不關心大眾疾苦卻大搞奢靡之風、官僚主義的官員,與當前我黨的群眾路線是大相徑庭的,其終將被黨和人民群眾所唾棄。
古人雲:“耳聞之不如目視之,目視之不如足踐之”。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更多的是需要拿出多聽多問多看的態度深入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百姓心聲,了解群眾的真實情況,聽取群眾的真實意見。要牢記同吃同住同勞的本質,真正俯下身子去維護群眾利益。隻有正確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才能避免個別干部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才能讓我們的干部不但成為一個持鞭揮舞的指導者,更能成為一個低頭拉車的干事者。
跳出“不食人間煙火”的怪圈,就要拿出“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態度,時刻鞭策自己為民解憂的意識。要大力弘揚真抓實干、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把抓服務、抓落實、見實效,作為基本的工作方法和追求目標。要真正沉下去為群眾辦實事,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奢靡之風,克服做事假大空的不良習氣,認真兌現給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承諾。在解決群眾問題時不求面子有光彩,但求裡子有內涵,不爭一時的個人政績,但求長遠的群眾利益,從思想上真正的轉變過來,作風上真正的硬朗起來,工作上真正的行動起來,才能做到取信於民,才能提高干部的執行力、政府的公信力。
避免“何不食肉糜”的鬧劇的發生,就是要求廣大官員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讓自己放下身段、放低姿態。對於某些干部來說,“身段”是高人一等的官職,是特權,是受人敬奉的尊榮。某些干部因為有了“身段”就脫離了群眾,就背離了宗旨,就為狂妄驕橫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放下身段是一種謙遜務實的作風,干部隻有放下身段,才是真正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才能接近群眾,才能從基層汲取營養、快速成長。對於干部來說,如果一味地高高在上、顧盼自雄,就會缺乏基層的滋養,就會長不快、長不高,就會成為群眾眼中“不食人家煙火”的“另類”。
坐在辦公室拍腦門做出的決策不可能是科學決策,脫離實際和民眾需求的工作不可能成為民心工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廣大干部隻有讓自己的身段“軟著陸”,才能讓自己的言行“接地氣”,隻有跳出“不食人間煙火”的怪圈,才能避免“何不食肉糜”的鬧劇的發生。